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私”、进化、及道德

(2022-11-27 12:32:51)
标签:

道德

自私

自私、进化、及道德

2022.7.27

自由(自私)”者看来,自由(自私)”就是神圣的、就是最高天理。生命就是自私的,因为一切生命行为都是自私"的,亲鸟吃了或不吃吐哺都是自私基因控制的,因为吃了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不吃吐哺是为了自己后代亲人活下去,不管为自己还是为亲人的活下去,都是自私的。反正生命就是为了活下去,不是为自己就是为亲人,不是为亲人就是为邻伴,为这些人活下去的生命行为都叫自私,就是这么聪明的定义,所以生命就是自私,除非你不想活了。自私就是生命的最高天理、最高道德,所以,人亦不倒外。那么,自由(自私)”竞争就是最高天理,只不过是选择原始丛林方式,还是选择文明的竞争方式而已。文明的竞争方式就是基于规则自由(自私)”竞争。这就是人高于动物的文明道德

那么,是什么促使生命自私呢?自私又是为了什么呢?本来什么都不为,因为不为延续生命体本身的都不存在了,自然演化的结果就是:存在的就是为延续生命体本身而存在的了。活着就是为了延续生命体,活着就是被为了延续生命体这种基因控制了,延续生命体就是自私。难道人这么高级的动物,也就是被这种为了延续生命体的自私基因控制了吗?延续生命体是为了什么呢?不为什么,就是为了延续生命体,这就是自然演化出的神圣的、上苍的命令。延续生命体就是自私?自私就是为了延续生命体?有了生命体就是为了继续延续生命体?

自身的生命体终会灭亡,延续生命体就不得不延续同类别人的生命体吧?延续别人、同类的生命体也叫自私吗?好吧,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都叫自私吧。

其实,不为自身,而有为别人的生命体延续,不管是为亲人、为友邻,实际上就是在为整个人类的生命体延续了,就不能叫自私了,实际已是人类的真正道德了,只是你没觉悟到,或故意混淆而已。

只为自身,为自身生命体的欲乐,不断地占有占有,那才是真正的欲壑难填的自私。我们所说的自私并非就是从形式框框,而根本的是从是否符合因果,及所带来的善恶利益来考量的,是辨证的联系的动态的,是适度

延续生命是天理,因为生命就是本来存在,就是不断的因缘相续。但是,就只是被延续生命体的基因控制的,那是动物,不是人类。把延续生命天理拐到为无度的贪欲正义,那是忽悠,是人类的文化病毒。

无度的欲贪是违天理的,是未觉悟的被动物基因驱使的。肆意妄为的结果,就是必亲受苦果。

欲贪有来自生物的有来自思想的。动物被延续生命体基因驱使,问题不大,而有思想的人类,能量太大了,若没有道德觉悟还象动物一样受自私欲贪驱使,那离毁灭地球就不会太远了。

未觉悟及不正确的文化世界观导致不正确的价值观,及致导致内心空虚焦虑不满足不善念,而再怎么获取也填不满思想问题导致的内心空虚焦虑。

好好活着是天理,明因果有觉悟的取利弃害、离苦得乐的活着才是生命的意义。

其实,演化出生命体并非是绝对的自然,因为更自然的演化,难道不是无生命的山河、大自然吗?所以,演化出的延续生命体的自私基因并非完全是大自然,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觉知(认知)”。注意,觉知并非就是大自然演化出的。生命体可说离不开大自然的演化,但觉知与生命体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生命并非象石头那样没有觉知任其自然,而是跟大自然有互动。必是有互动的演化,而不是无互动的演化,有符合大自然的互动,有不符合大自然的互动,也就是有偏离大自然的东西,可以超越大自然,对大自然说不的东西,也就是有非大自然的东西,那就是认知(觉知)”

认知必是"非大自然”(没有互动,或互动退化)的,是超越大自然的。它能认知大自然,而大自然不认得它,认知就是超越所认知对象的存在,如果就只是所认知对象的存在,则不会产生有所认知对象概念。所以,超越大自然认知才是最顶级的存在。好比母亲超越了孩子,故知道孩子的源头,而孩子却不能超越去见知母亲的历史。你说谁是谁生的?

所以,延续生命体的自私基因,其实是由认知存在在大自然环境下演化出的。最高天理是认知,而不是自私基因。所以,人并非就是动物,而是可以觉悟的,是可以超越基因控制的。

非生命,如石头,说没有生命,没有觉知也可以,因为它指的是一堆杂乱的觉知活动的聚合,指的统计平均的暂时稳定状态现象。那些杂乱觉知活动堆的石头,如果与大自然若丝毫没有互动,丝毫没有顽固及互动,也就不会有什么石头还躺在地上的关系了。但是,这种互动主体并不是石头,而是里面细微的杂乱活动。石头是宏观统计现象主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极限接近于可忽略微细互动而呈宏观的静态凝固的板块物的形相关系,故有了宏观的物质世界相,所以有非常非常自然的物质现象,比如石头。物质世界就是聚起、耗散、败坏、消失,成住坏空不断循环。

有了非生命现象,就有了空间,有了形式,就有了几何学,就有了形而上学,就有了物质科学。

物质世界似乎能够无中生有不断循环,是因为物质只是聚散现象,是聚散现象的形相主体,本来没有刚体的一体的互动主体,它的真正互动主体是竖向的、内在的、因果不断的、非物质现象的、众多的微细的觉知活动。

觉知活动是有别于现象聚散的,现象是觉知活动的现象,没有离于觉知的现象,微细的觉知活动才是现象的真正主体。觉知为主体,就是生命。无情生命,如植物,有生命觉知主体但未达觉悟,与大自然有互动,但是是盲动的,并没有产生出认知对象的概念,只是在盲动下,适应大自然即延续,不适应即淘汰。逐渐就形成了种种较适应大自然的习性反应及生命体物质积聚,也就是基因现象

进化到有情生命,与大自然的互动,已发展为有所觉知对象的阶段了,即认识本身与所认识对象分开了。这样,在本能的习性反应互动活动之外,又多了套认知机制,这样,超越大自然,超越基因的习性反应,而有自由选择意志就是必然的了。

再进一步,自由意识发展出语言、知识、思想,就是人类了。

但是,有了思想自由这个巨能放大器,人类既可以走向觉悟,也可以走向灭亡。

非生命、无情生命未达觉悟,故只是顺其自然,没有意义的问题。而有情生命有了意识,就有了意义的问题。即在感知在意识本身,即所形成的意识对象。现在知道自己在活着了,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意义就是对感知现实的偏离,对感知现实的反思。源于有感知,没有感知也就没有了意义,离了感知的意义就是纯粹想象了,只能是陷于永远悬在空中而落不了地了,脱离了现实的意义有意义吗?只能是永远的追问下去。落不了地的追问即是空虚,即是驱动,即是苦痛。

空虚还无谓,苦痛就不好了,自陷于苦痛而不能自拔,这是不是傻?所以,觉悟者的选择是离苦得乐,而开启漫漫的觉悟征途,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独乐?什么是众乐?。。。苦与乐,本来只在一念之差。

所以,我们说最高天理就是觉悟,觉悟即是真正的道。觉悟世界,觉悟因果。那用觉悟来干什么?取利弃害,离苦得乐,德即得失。所以,真正的道德就是觉悟,就是利益,是有道、有觉悟的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