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府的“民”字当头、“实”字开路
(2008-08-05 17:31:02)
标签:
杂谈 |
谭浩俊
近年来,围绕民生问题,有的地方不说不叫、不喊不吹,从大处着想,从“小事”入手,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为群众做了很多实事,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社会也越来越和谐;有的地方则雷声大、雨点小,喊得很高,做得很少,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好,群众没有得到多少实惠,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低,各种信访问题、稳定问题也越来越多。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呢,到底怎样做才能受到老百姓欢迎和拥护呢?也许,杭州市政府的许多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杭州市政府不仅大量建设新的停车泊位,而且明确这些停车泊位少收费或不收费,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其他地方的公园都纷纷提价的情况下,该市政府却作出规定,包括西湖在内的许多公园都免费开放;为了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突出“公交优先”战略,该市政府又决定,在每年的3、4、10、11四个月,对公交车实行季节性降价,因此给公交企业带来的9700多万元损失,由市政府承担;面对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西湖“第一高楼”问题,杭州市政府又毅然决然地让“民声”走到了最前面,用“民意”取代了经济利益,这座高楼也由最初的85米降到56米,并以此为契机,对西湖周边的其他建筑物进行了整治。
等等!
这些实事,看起来似乎都不十分起眼,也很难大树特树,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问题,又有哪个不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呢?又有哪个问题的解决不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呢?
我们说,民生问题,说大则大,大过天下任何的事;说小则“小”,小得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看待、如何认识、如何对待。如果政府官员只看着自己的政绩,只关心自己的升迁,那么,就很难去关心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就会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精力、资金等用于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做与个人利益“关系”更大的事,就会更多地看上面的脸色、关心上面的想法,而不去看老百姓的眼神、听老百姓的呼声。
很显然,杭州市政府的做法,没有因大而放“小”,没有因上而“弃”下,而是大小结合、上下融通,大事没放,“小事”也没丢,上面没得罪,下面也没有放弃。
中央提出了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后,对地方政府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去落实这一要求,把这一要求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因为,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不在于怎么喊,而在于怎么做,不在于喊多少,而在于做多少,不在于口头的表达,而在于行动的体现。民生问题,不是由一件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构成的,而是由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组成的,这些“小事”形成了民生问题的核心。杭州市政府正是抓住了这些“小事”,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群众的尊重,杭州市政府才能够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威望。
有人认为,民生问题就是让政府多掏钱、多办事、多帮老百姓解决问题。从表面看,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推敲,却并不如此。我们承认,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确实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不要忘了,一方面,这些投入本身是老百姓创造的,用之于民完全应该;另一方面,很多投入都是政府欠老百姓的,现在的投入,是政府向老百姓还债。更重要的,民生问题的投入,并不象有的人所说的没有回报,而是回报更大。因为,老百姓的回报是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政府在老百姓当中有相当高的威信,那么,还会在城市拆迁中出现那么多的“钉子户”吗?还会有那么多的上访者吗?还会有那么多的社会稳定问题吗?政府还需要支付那么高的时间成本、稳定成本、效率成本吗?这样的回报难道不比一般项目的回报更高、更有价值吗?
或许,还有人会认为,民生问题很多都需要政府投入,而现在的政府都很穷,投入的能力有限。这话没有道理,因为,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到哪一天,政府都不可能称自己已经很富有、很有钱。政府有没有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关键看政府有没有这颗心,有没有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少收一些停车费,政府就穷了?给公交车一些补贴,政府真的拿不出?公园免费开放,真的就会带来收入的大减?解决一些民生问题,政府就揭不开锅了?媒体、专家、学者已经多次披露,全国每年用于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消费的资金,以及各种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损失,何止几百亿、几千亿,如果这方面能够规范一些、压减一些,能够解决多少民生问题呢?
所以,如何贯彻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需要各级政府认真地研究和思考,如果都能够象杭州市政府这样,真正做到“民”字当头、“实”字开路,我想,解决民生问题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杭州市政府能够做到,为什么其他地方就不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