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吴世昌、霍克斯、戴乃迭、杨宪益这些世界汉学大师的努力下,林黛玉的Black
Jade(有“放荡的女人”引申义)译法才被废弃,每个重大的文化误译的修正,都离不开中外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这几天,我的新作《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中,有一段对林黛玉的英文译名的介绍文字,引发了海内外的关注,不少海外媒体,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新浪网读书频道还发了专题题策划,当编辑kiki做的“ 《红楼梦》在海外遭恶搞?专题上线后,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
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5.
黛玉,成了放荡的女人?
对《红楼梦》里的人名,最糟糕的莫过于这个了。如果说意思不明,算瑕疵的话,比如绮霞成了鲭鱼,那么,人名不仅意思不明,而且损害了人物形象,就是非常糟糕的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Black
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从中文字面纯粹的意义上来讲,黛玉,也有黑色的玉之意,尽管这多少有些望文生义,不过,也算勉强过得去。可是,问题出在英文本身。Jade的引申义,有两个,一个是loose
woman,有“放荡的女人”之意;另一个是horse,马,Black Jade的引申义就是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或者black horse,这两个含义与《红楼梦》里的黛玉,真是差得太远!

世界汉学大师、红学大师吴世昌,对荡妇版红楼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甚为不妥”。


左:霍克斯;右:戴乃迭,两者都是世界汉学大师,红学大师,他们各自推出了《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合议),终结了荡妇版林黛玉。
正是在吴世昌、霍克斯、戴乃迭、杨宪益这些世界汉学大师的努力下,林黛玉的Black
Jade译法才被废弃,每个重大的文化误译的修正,都离不开中外学术界的巨大努力!
误译背后,有个美国出版商的身影
对这个人名的翻译,我已经强调了是“在早期英文译本”中,早已经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错误。为了让本书能够面对普通读者,所以,我没有深入地进行学术分析和介绍。
在这里,我在交代一些深入的分析。我说的“早期的英文译本”,是指两个《红楼梦》英文节选译本,一个由美国纽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教师王良志翻译,1927年面向西方世界发行;另一个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王际真翻译,,1929年面向西方世界刊行,王良志和王际真都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大师,他们对《红楼梦》研究很深,他们都把林黛玉翻译成了Black
Jade,虽然是个误译,但是,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背景。
原来,在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读者对中国的认识极其少,美国的出版商为了英美读者的需要,就给王良志和王际真制订了一个翻译原则,第一,只保留小说中的爱情线索;第二,突出两个特色:1.异国风情;2.传奇色彩。具体到林黛玉的Black
Jade,显然,既具有浓烈的东方意象,非常有异国风情,同时,也富于传奇色彩。这两个英文节选本的缺点毋庸置疑是巨大的,这连翻译家本人也承认,王际真的译本《红楼梦》在1959年第二版发行,在第二版导语中,王际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译本仅仅关注爱情悲剧这一线索,删除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的确“非常可惜”,他做了自我批评,他对自己的翻译受制于出版商感到尴尬和无奈。
对误译的纠正
黛玉被翻译成Black
Jade,早在1970年代,就遭到汉学家们的激烈批评,其中,世界闻名的汉学大师、红学大师吴世昌对“Black
Jade”的译法提出了批评,认为荡妇版林黛玉,“甚为不妥”,吴先生的观点被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所以,1973年的霍克斯版《红楼梦》,1978年的戴乃迭杨宪益版的《红楼梦》,都对林黛玉这个名字做了慎重的处理,用汉语拼音Lin
Dai-yu 代替了Black
Jade,正式废弃了这个错误的译法。《红楼梦》两大英文全译本陆续出现,取代了王良志和王际真版本,成为西方世界品读《红楼梦》的最好的样本。
但是Black
Jade版林黛玉,却深刻影响了西方英语世界的读者。中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1960年代,在美国中西部进行文化调查,调查美国大学生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那时还霍克斯版的林黛玉(Lin
Dai-yu)还没有出现。结果,张爱玲发现美国大学生们大多数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并且,把《红楼梦
》仅仅理解为中国一个大家庭里的爱情故事。如此广泛的读者群,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一方面很欣慰,另一方面又很忧虑,在海外传播中,优点放大诚然可喜,但是,缺点和文化误读也在扩大,传播越广泛,误导就越巨大,四十年里,Black
Jade版林黛玉,在西方世界,深入人心,让我们感到非常尴尬。万幸的是
,霍克斯版、戴乃迭杨宪益版,废弃了这种糟糕的译法,一举结束了对林黛玉这个形象的文化误导。
既要实事求是,也别幸灾乐祸
文学翻译出错难免,是遗憾的艺术,我们不要抱着“抓漏”的幸灾乐祸的态度,相反,通过一个小小的文化问题,比如林黛玉英文译名的演变,我们能够品味出文化融合的沧桑况味,如果没有吴世昌、霍克斯、戴乃迭、杨宪益这些国际著名汉学大师的努力,林黛玉在西方普通读者心中的形象,真的不堪设想!但是,反过来说,王良志和王际真的误译,其实,并不是个人能力多么低,美国出版商的市场化价值取向,也起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所以,我们不要把误译单纯地理解为翻译家个人的错误,文化问题通常非常复杂,有个人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时代原因。
是错误,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来,错误之外的很多东西,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宽容不是和稀泥,它的本质是一种“实事求是”。
链接:
1.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省海宁硖石人。世界闻名的汉学家、红学家。中国燕京大学英文系学士,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47年,吴世昌应聘赴英国牛津大学讲学,并任牛津、剑桥大学两大学博士学位考试委员。1962年,和钱学森一样,毅然从美国返回故土,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起,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吴世昌,学贯中西、精通文史,以红学研究而蜚声国际。他的《红楼梦探源》、《红楼梦探源外编》等巨著,为红学研究另辟新蹊。
2.《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有两个名字,
1.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译本,1973年,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
2.dream of red
mansion,戴乃迭、杨宪益译本,1978年,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
3.部分海外媒体对相关内容的报道
加拿大《星岛日报》刊发:外星人在翻译《红楼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gvw.html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黛玉放荡女,袭人打男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gw0.html
新加坡《联合晚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hrs.html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k4g.html
台湾地区《中国时报》报道:《西方把“红楼梦”变成科幻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gvb.html
《香港文汇报》刊发:《红楼梦》海外遭恶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gvz.html
香港地区《明报》报道:《红楼梦》海外遭恶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bgvy.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