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温室气体地球危机京都议定书碳交易财经 |
分类: 气候·能源 |
自工业革命以来,得益于对化石燃料的高效利用,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工业化推动着人类社会发生巨大改变,这让我们的前人望尘莫及。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化石能源都无一例外地产生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持续排放逐渐改变了人类家园的面貌——气候在变暖,冰川在消融,海平面在提升,环境正一步步朝着不利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方向发展,逐渐增多的二氧化碳将地球层层包裹,如同一层层添加的“棉被”,让这颗蓝色星球开始发热、发烧,渐渐出不上气来。人类在工业化革命后不到200年的活动,对穿越46亿年漫漫时空的地球造成了空前的耗竭。
地球正在面临一场严重危机,需要全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去应对。由此,就有了各国的节能减排行动,有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削减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被豁免承担减排指标,其理由有三:一是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二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总排放量在增长,但人均排放量还是很低的;三是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控制应该和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排放量占全球的77%。而中国尽管目前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之一,从1904年到2004年一百年间,中国的累计排放也只占全球的8%。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公布的资料,2003年中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吨,比1990年增长了40%,但与此同时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5.44吨,将近中国的八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晋身”成为排放大国还是近些年的事情,这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而煤的燃烧效率低于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如果把能源比作“工业粮食”的话,那么煤炭可以归入“粗粮”范畴,既然中国的工业发展以消耗“粗粮”为主,那么相对于其他消耗“细粮”的国家而言,中国的排放也会更多一些。
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当前国际产业链结构分布中,中国在整个体系中承担“最苦”、“最脏”的活——位于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加工工作。近三十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成为粗钢、水泥、焦炭、电脑、电视、电话、鞋帽衣袜等数百种商品的最大生产基地,“中国制造”满足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人们的需要。
干重活多,吃粗粮多,排放自然会多,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污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国。从1986年以来,中国经历了20次大范围暖冬,气候变化给中国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对工农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中国西北地区的冰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减少了21%,中国的主要河流在过去50年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此外,中国1/3的国土遭受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5个。
而对于这个大家庭中的发达国家成员来说,由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不需要再去从事重体力劳动,排放量自然也相对较小。如同家庭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以凭借手中已积攒下的财富生活,不用再去干“重活”、吃“粗粮”,排放自然也少。但任何一个老人都是从年青人走过来的,他们的历史排放远远高于年轻的中国。
实际上,尽管《京都议定书》中并未对中国提出具体的减排任务要求,但中国自身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却一直身体力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应对问题,根据中国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10年,中国的万元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这一计划的实施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节能减排行动。
自“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三年来已累计下降10.1%,相当于节约3.13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达7.58亿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三年累计分别下降8.95%和6.61%。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淘汰落后产能措施,仅2007年一年,淘汰的落后炼铁产能达到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520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截至2009年6月,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用节能灯替代白炽灯1.5亿只。
麦肯锡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在过去的15年里持续提高经济领域的“碳效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减少4.9%,而同期美国和德国的这一数字为1.7%和2.7%。
客观来看,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这些成效殊为不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0%,其中还包括上千万的贫困人口,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这种情势下,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的压力和难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在现阶段推动节能减排,面临着资金、技术和建设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因而中国今后要想再承担起更大的减排责任,就必须要获得来自其他发达国家的帮助,在环保理念、清洁能源技术及节能产品等领域获得帮助,这符合世界大家庭的共同利益,也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的规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