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技术交易财经 |
分类: 技术交易 |
中国技术交易所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厘清技术产权化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好技术确权问题,从而推动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
从当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首先需要推动解决的,就是科研机构的股权激励问题。
理论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尽管是由政府投资形成,故把产权归为国有也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看到,一项技术成果的诞生,其中也有研发机构的协作贡献和科研人员的个人劳动贡献。以往由于并不重视对这两类贡献的计量,从而束缚了科研机构与个人在技术研发与转化过程中的积极性。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试错过程,政府也开始直面这个问题,目前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已开始开展起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对园区内的科研试点单位和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但这一工作刚刚起步,并无规程可循,虽然政府也曾出台过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这就为刚刚成立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留出一块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
在“产权”轴向上,中技所的工作不止停留在为产权交易的表层,而是深入内里,介入到项目的源头,梳理从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中各当事人对科技成果的贡献情况,进而确定不同主体间的权益配比。
如针对一个需产业化的技术项目,中技所会在该项目估值前,先行确认它的研发团队的权益贡献,根据贡献大小来确定其在技术成果中占有的权益。假定权益贡献认定为25%,那么日后如果该项目在市场交易中实现了1000万的收益,研发人员就会获得250万的相应回报。不同行业的技术项目,科研人员所分得的权益比例也是不同的——做芯片研发的团队获得的技术权益可能会超过从事新能源技术开发的团队,这些就要视其具体贡献情况而定。
此外,随着中技所在产权轴向上的业务深入,科研团队除可在技术研发上获得股权激励外,还可以进一步获得技术的“产业化期权”。仍以上个项目为例:为了激励研发团队走完技术产业化的全程,可以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设计体系,使该团队除在技术研发阶段能够获得25%的权益外,还可在产业化阶段获得另外5%的产业化期权,从而充分调动科研团队的参与积极性,增大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力度。到此,技术确权工作才算完成。
这项工作对中国技术市场而言实际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能把它做好,会在中国技术界中掀起一场宏大的“产权革命”!规模堪比当年农村的“土地革命”——从“土改”到“联产承包”所带来的巨大效应!
解决了确权问题后,中技所将进一步介入“技术入股”的工作领域。
尽管目前的《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可以入股,但是操作性较差。中技所正在做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并和北京工商局探讨可行的实施方案,下一步会在中关村园区先行先试。
具体工作开展中,中技所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技术作价入股的操作性。同时,一个项目在实现了技术入股后,还可进一步提供其他附加服务,如股权托管、分红服务等。
假设有一个技术许可权入股的项目:被许可的企业承诺给技术许可人20%的分红权,可以每年参与分红,这时技术提供者就可以把他的这个分红权托管到中技所,让中技所帮他每年去“收债”。显然作为专业机构,中技所由于背后有庞大的律师、会计师队伍做支撑,那个被许可企业是很难通过账面作假来“糊弄”交易所的,20%的分红会一分钱不少地被收回来——但对于技术许可者而言,这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作为科学家,技术发明人,他们对企业财务报表却不一定在行。
这就是中技所沿着它的“产权”轴向拓展的一系列服务。
中国技术交易所的第三个轴向是“交易”维度。如前面的类比:我们把“技术”比作有机体的躯干,而“产权”是有机体的心脏,那么“交易”就是有机体的灵魂所在。
交易是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根本途径,是把技术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手段。没有交易,技术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无法实现它的货币化和资本化,无法成为可以入股的资本,无法转化成为生产要素,最终也就无法变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技术产权化的目的,从根本上也是为了促进交易的发生。从市场角度看,交易的实现可以看作是一项技术发明的归宿所在。
但交易的实现并非易事。中国技术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技术交易的发展,但进展并非一帆风顺,由此才有了中国技术交易所,它承担着一种使命和责任。
在“交易“发展轴向上,中技所会充分汲取它的母体——北交所的营养,在借鉴产权市场的成功经验模式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新路。目前,中技所已将北交所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业务全盘接受,这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看,“交易”只是一个结果环节,而交易所的功能,就在于促成这种结果的发生。所以中国技术交易所的作用,就在于为”交易“搭桥铺路,把束缚交易的各类因素都排除出去,把促进交易的各种要素都吸收出来,这样交易自然会水到渠成,中国的技术市场就会得以“解放”。
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一样,许多在看似是市场表面出现的问题,根子其实是在内里——表面上是技术产业化没搞好,根子其实是技术产权化问题没解决好。所以中技所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技术交易表层之下的病理根源,对症给药,从根子上解决“技术交易难“的问题。
中医有句行话,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运用到技术交易中也是如此。一个技术项目的交易之所以不能实现,一定是它在整个交易链条环节中有“不通”的地方,中技所的作用,就是要按照资本市场规律,打通技术与人、技术与资本、技术与产业间的联通关系,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具体实现手段上,中技所会根据技术交易规律,从市场发现投资人、市场发现价格原则角度入手,发挥交易所在信息披露、资源对接、竞价与结算等方面的功能,借鉴科技部和知识产权局等已有的技术价值评估体系,结合市场经验,通过市场机制为技术找到最佳买主;充分利用会员制优势,通过会员为技术交易双方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发挥资本市场力量,促进技术与国资、民资、外资、PE等不同类资金的结合,实现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中技所将充分利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从制度创新角度入手,解决像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以往传统技术市场中难以突破的制度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