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与自信
(2024-04-20 17:15:41)
标签:
时评主见随大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
自强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有自强精神的人,困难面前不低头、遭遇挫折不退缩、具有强大的自制力、敢于迎接严峻挑战、能永远向上大胆开拓进取。很明显,拥有这样的精神状态,于人于己于国家都将有很大的好处。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把自强看做是人的一种性格特征。
生下来的小孩,从个性上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个性较强,总是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意愿达不到就不依不饶、哇哇叫;另一类则是较温顺懦弱,大人叫怎样就怎样、乖巧逗人爱。
这两类小孩各有长处与短处。前者有个性,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若不加强教育,还可能朝着自私自利、不守规矩、侵犯他人、妄自尊大的方向发展;但是,只要引导得法,则能培养生成其自强的精神,形成有思想、有主见、有进取精神、积极负责的优点。后者呢,听话、守规矩是优点,但是处事不主动、喜欢随大流、遇事无主见、不爱动脑筋却是其很可能形成的缺点。
所以,两相比较应该认为,还是前者更有希望一些。喜欢争强好胜,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缺点。俗话说,“调皮”些的孩子有出息,是有一定道理的。人若不自强,好比“没脊梁”,那是不可能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就大事乃至伟业的。当然,对于后者,只要善于鼓励和引导,也能逐步培养起进取精神和主动性,也有可能使其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
由此可见,自强的性格、自强的精神,对于人的成长万分重要,切不能低估自强的作用与意义。
再谈自信。简单地说,自信就是人的自我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一个自信的人,才有可能肩负重任、积极健康快乐自主地生活,准时、准确、完整地完成任务,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有利。
那么,自强与自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应该说,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共同成长演进的关系。有了自信,才有可能自强,从现实中看,确实如此。但是,人的自强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小孩子可能根本不懂什么叫“自己相信自己,”过早就说有了自信才能自强、自信是基础、自强是结果,那并不可靠。就算人长大了,独立承担任务了,此时的自信就不需要自强为依托了吗?也是不对的。事实上就有许多平时自信的人,临阵却要怯场,没有自强作为情商,单凭以智力为主的自信这一智商,往往要吃败仗。所以,应将二者视为互为基础、相辅相成。过去的教育,重智商而轻情商,存在严重的不足,现实需要纠偏。众所周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当然,中华民族也是自信的。
联系实际看,相对单纯建立在智商基础上的自信,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我们的教育通常是以“填鸭式”为基础,理论脱离实际、热衷于动脑而不动手,如此成长起来的人才,绝大多数却是信心满满但只长于应付书面考试,由此形成的自信必然存在许多不该自信的地方。难怪会有种种临阵怯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