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仕一邦:如何体现经济适用房的真实价值
从开着宝马车住着经济适用房,到经济适用房土地上建起了别墅,再到经济适用房申购的六连号,通过这一系列被曝光的额腐败案不难看出,经济适用房领域已经形成一条龙的腐败。那么经济适用究竟“适用”了谁?而现如今经济适用房的一个主要对象是公务员,例如北京尤其如此,大部分的经济适用房都供应给公务员。保障对象是针对无力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人,公务员不需要。第一,他们不参加市场竞争,经济危机来的时候,白领会被裁掉,公务员不会被裁掉。不承担市场风险,为什么要享受保障呢?第二,公务员的收入是不高,但也高于平均水平。第三,公务员的居住条件也好于平均水平。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公务员都优先享受住房保障,有些地方搞出了人大、政协优先分配。为什么在经济适用房上贪污腐败多,就是因为它是财产分配。也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适用房的毛病已日益凸显。
现在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经济适用房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酝酿时期:1991年
二、启动、开建时期:1998年
三、高速发展时期:1999年~2005年
四、质疑时期:2005年~2006年
1、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
2、经济适用房都这么难买!凌晨4点排队老大爷买不到经济适用房。
3、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有钱人,奔驰,宝马屡见不鲜。
我们可以看到最初建经济适用房,政府初衷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它顾名思义应该有两大好处:经济性和适用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商品房,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所谓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适房本应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但由于是一次性销售,其价格依然为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无力承受。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经济适用房建在城市的外围和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如此一来,低收入家庭生活从此也就不那么方便了。再加上很多新建小区配套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会远远超出他们的 “家庭规划”。经适房的不适用性暴露无遗。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经适房在给一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带来住房好处的同时,也再不断的暴露出它在审核、分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不经济、不适用的现象。作为相对稀缺的住宅产品,经适房在规划、建设、销售和转让过程中,如果做不到全程公开透明,就难以避免暗箱操作,最终使其沦为权力寻租的对象。
总而言之,经适房的定址、开工、建设等一系列运营过程,有关职能部门和民众之间能有一种较强的互动关系,这或许能让经适房能更好地物尽其用,造福社会。因为最初我们在建经济适用房的时候政府也是初于让普通市民能够解决住房问题,只不过在过程中各种问题来到的时候没有能够及时的解决,造成以往的一个小破洞变成如今的大洞。但如今唯一可以澄清事实的办法是,公布包括经适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成本核算。使其做到透明度的最大化,让中低收入人群和家庭都能够有机会享受政府给予的真正保障。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