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仕一邦: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标准原因何在?

(2009-07-29 14:20:06)
标签:

房产

仕一邦: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标准原因何在?

 

2009717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 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强调:要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格执行二套房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对投资性住房要坚持首付高成数、利率严格风险定价和资信严格审查的原则,严格执行与借款人100%“面谈面签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假按揭假首付现象的发生。监管部门的这种接连重申二套房贷政策旨在纠偏。去年一段时间以来楼市遭遇寒冬,成交量急剧下滑,为了获得客户,不少银行在二套房贷执行上打了折扣。某些地区首套房子贷款还完,信誉度良好的购房者再次购房仍可享受第一套房的待遇,二套房贷政策在执行力度上存在不少松动。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从:2007.01-2007.09(上升期):销售火爆,价格涨幅较高。07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涨幅最高(79.3%),910 月房价指数环比增幅均最大(1.9%)。同时金融贷款利率上调至7.29%(历史次高位)。货币政策从紧,央行次加息,10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7.09-2008.09(调整期):市场销售渐趋平淡,甚至转为下跌,价格涨幅缩小,甚至环比下降。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保持不变,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8.09-2009.02(下降期):销售面积降幅扩大,价格环比下降。08 月,销售面积跌入谷底(同比下降35.7%),11 月降幅为32.9%月以来房价指数一直环比下降,12 月跌至谷底(-0.7%)。同时一年期贷款利率一直下调至 5.31%07 年来最低位)。货币政策放松,央行次降息,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二套房贷政策松动。

 

2009.03-至今(恢复期):成交量同比大幅反弹,价格环比小幅上涨。09 月以来,销售面积节节攀升,月同比增长51.2%,价格持续上涨,月环比上涨0.8%,纷纷接近历史高位。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格落实二套房贷政策。

 

而从20093月至今,成交量同比大幅反弹,价格环比小幅上涨。09 月以来,销售面积节节攀升,月同比增长51.2%,价格持续上涨,月环比上涨0.8%,纷纷接近历史高位。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格落实二套房贷政策。

 

我们再来看从2007 年开始,正当楼市最火热的时候,一些大中城市的炒房人利用当时购房首付款和利率较低,大量购进房源进行炒作,结果房价疯涨、市场较为混乱。在此形势下,国家为防止房市出现泡沫出台了严格的收紧二套房贷的调控措施。2008 年,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陷入低迷,为缓解市场低迷,促进交易和消费,央行出台政策,规定购买改善性住房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房优惠(首付20%、利率折优惠),至此,二套房贷政策开始松动。进入2009 年,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促动下,市场成交量逐步回升,价格开始小幅上浮,一些银行为争夺客户在二套房贷甚至多套房贷都有一定的松动,导致了不少投资性购房需求入市。为防范投资性购房过多、信贷投放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月以来,在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的指导下,杭州、南京、深圳等地陆续开始收紧或重申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

 

然而当全国开始收紧二套房贷政策之时,各商业银行也已明确的表示将收紧二套房贷政策,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开始跟进,明确要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而目前很多城市二套房贷政策仍名存实亡,随着政府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对信贷投放过多和未来通胀的担忧,预计下半年各地将严格执行或进一步收紧二套房贷政策。准确地说,银监会接连对二套房贷政策进行重申,旨在纠正当前银行在执行二套房贷政策过程中的一些偏差,切实防范当前形势下的银行业风险。从历史经验看,房地产泡沫的出现都与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有关,都是住房投资性过度的结果。因此,严格遵守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住房的投资性信贷进行限制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尽管目前房地产业的复苏对于国民经济具有着非常特殊意义,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房地产业可能引发的风险管理。在实体经济没有全面复苏的前提下,楼市和房价目前这种过快上涨,房地产贷款扩张太猛,进而拉高楼市的投机气氛,又会再次抬高房价房价的这种上涨并非建立在自住性购房需求之上,从而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此时若不强调风险防范,则很可能在未来引发银行业风险,这也是银监会此时重申二套房政策的原因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