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学者)
去年,香港浸会大学聘请我为“全人教育奠基教授”。“全人教育”的意思,也就是“健全人格教育”。我去年讲的总题目是《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今年讲的总题目是《唤醒自己身上的历史》。
唤醒自己身上的历史,肯定是通向健全人格的道路之一。那么接下来,就要唤醒自己身上的其他人文元素了,譬如文学。在我看来,文学不只是拿来读的文本,它早就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只是没有被唤醒。为什么大家会去读那些与我们关系不大的小说、诗歌?因为这些作品碰撞到了我们心底的文学潜藏。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亲手去挖掘这种潜藏呢?不是为了从事文学专业,而是为了让文学滋润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变得更感性,更动情,更有想象空间,更具备审美造型能力。
因此,我总是特别关注一切自述性作品所包含的文学元素,哪怕只是星星点点,发现一点就很高兴。有趣的是,有的作品,整体流畅却缺少这种元素;有的作品则相反,在随性的凌乱中却有很多闪光。
沈星我不熟悉。对她的一般认识,来自她主持的电视节目,对她的较深认识,就来自于眼下这本书。我着眼的重点,正是书中的文学元素。
这种文学元素,大多不在那些看似重要的人物和热闹的事件上面。面对重要和热闹,文学便成了报道,只有静静地梳理自身生命的隐蔽处,文字的深层价值才能出现。
沈星随笔中等级最高的文学亮点,是她与已故爸爸的对话。在清明节烧纸祭祀的时候夹带进一封顽皮的信,尤其是大闸蟹上市季节每天独自关在屋子里吃的时候都点上三炷香,热上一杯陈年花雕和四只螃蟹,两只供奉爸爸,两只自己吃,边吃边说很多话。沈星心中一直保留着与爸爸有关的小小悬念:当年爸爸在产科医院有没有对妈妈生了个女儿有嫌弃的口气?这是父女俩长久追问和抵赖的话题,在爸爸墓前还在继续。
我的转述希望能够告诉很多女孩子和男孩子,真正的文学元素是什么,他们应该怎样从自己的身上寻找。一个年轻人,可以用无数文字让别人了解你、喜欢你、欣赏你,但是能够在心灵深处与人沟通,让别人在人性的意义上与你相融的,唯有文学。文学,正是让天下人心心相印的事业。
看完她的随笔,我像老朋友似的了解她了。我想,很多她的观众也会像我一样。这就是笔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