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李白:“遇”之中的“不遇”。他表面上是“遇”了,可事实上是“不遇”。

标签:
李白旅游天才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
分类: 听叶嘉莹先生讲唐诗 |
根据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及所附光盘
18:25:14
飞扬跋扈为谁雄。
秋来相顾尚飘蓬
我说过,你要分析一首诗来欣赏它,要对于它的文字有相当敏锐、细微的分辨,对于它内容的情意有非常敏锐、细微的感受,而且你一定不要忘记: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诗歌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它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在上一点钟讲柳永的词才讲过,中国有一个“悲秋”的传统:
中国的诗歌里边有这么一个文化传统,他自然有这样的联想,自然蕴含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秋来 跟什么结合?秋来相顾尚飘蓬
它的秋来 是跟 飘蓬 结合的
什么叫作 秋来 ? 什么叫作 飘蓬 ?
“悲秋”的传统:秋士易感,是当草木摇落的时候,感慨到美人迟暮。
美人迟暮不是只说一个女子容颜美貌的迟暮,从《离骚》开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草木摇落美人跟迟暮的结合,说生命已经到衰老跟死亡了,是说你生命的落空无成的悲哀。陈子昂所写的“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是生命落空无成的悲哀。
李太白:
“不遇”:皇帝从来没有欣赏过我,你会一直保留你的梦想,如果有一天皇帝欣赏了我,我一定可以治国平天下,建立一番功业。
现在,李太白“遇”了,李太白遇见了玄宗,玄宗欣赏了他。
李白:“遇”之中的“不遇”。他表面上是“遇”了,可事实上是“不遇”。这句诗当作一个系统、一个线索,结合起来讲。
李太白作为一个天才,不愿受到世间的约束,这样的天才,他“求仕”吗?
与一般人不同的、不受约束的天才,有他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
从李太白成长的环境,到他求仕的心理来讲。
李白的平生是有许多传说的。
第一就是李太白的籍贯:
哪里人?家世如何?
历史上记载说,李白小的时候不是在中原地带生长的,他的祖先曾经生活在(西域)碎叶条支的地方。在他五岁的时候才回到中国来,住在四川(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他的父亲“指天枝而复姓”(在西域时不姓李)。“天枝”,李树。
而且他父亲名字也很奇怪,叫“客”:“客”是客居的意思。所以李白的家世一直是个疑问,很多人都在考证。有的人甚至以为李白可能是少数民族,不是汉人;有的人以为他是汉族,曾经流寓到碎叶条支。有的人说他的祖上是因为获罪逃到碎叶条支,有人说是流放到碎叶条支的。可是有人考证了,说在隋唐之际,唐朝早期,碎叶条支不在中国的版图,如果是流放,把一个人,流放到自己的版图之内,你不能把一人流放到外国,不在自己的版图之内。大家对李白的籍贯一直有很多的争执。
李白自己呢?说他自己是陇西(甘肃)李氏。陇西是李家的郡望,
我们讲王维,说他是太原人,王氏是他的郡望,说他母亲姓崔,是博陵人,博陵是姓崔的郡望。陇西是姓李的郡望。跟唐朝皇室是同宗。有人喜欢称郡望,喜欢这么说,是不是真的,不可靠。
台湾有一位学者,他猜测,说,唐朝初年,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政治斗争,唐太宗李世民跟当时的太子,还有另外一个王子,一个叫建成,一个叫元吉,因为争夺王位的斗争,建成、元吉想把李世民杀死,结果建成、元吉被杀死了,李世民胜利了。所以有人以为他果然是王室,他说不定是建成、元吉的后代,那时候逃难就逃到西域去了,一直到李太白5岁的时候(神龙初年)才回来。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管李太白是汉族人还是少数民族的人,
总而言之,李太白小的时候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是像一般的中原家庭,从小就让你读孔子的书,遵守礼法,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他不是受这个教育出来的。所以李太白有一篇文章(《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五岁的时候,不是只读孔子的书,只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五经。他不是,他五岁读过“六甲”的书。“六甲”是那些道术的书,讲占算、讲方术。十岁把“百家”的书都看了。他不是单纯的只从儒家的,受到很狭窄的约束的环境长成的。
后面他还说,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天生来的性格就是一个不受拘束的性格,他小时候受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受拘束的教育。所以一个天才的长成,有天赋的一面,有后天的环境的一面,是两方面所合成的。
那么你说李太白完全没有接受儒家思想?当然接受儒家的思想。凡是中国的读书人,四书五经是必读的书,所以他在诵六甲、观百家、好剑术的同时,他当然读了儒家的书。
对于儒家,我以为,李太白是有两种看法。
一个是对于儒家那些个约束,他要突破。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这个要突破,他曾经写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狂人,不受约束的人,放旷、狂放的人。
典故: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