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的起源

标签: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旅游 |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
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从词的起源,从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讲起,到北宋后期的作者周邦彦为止。
当时这四个文化单位邀请我举办这一次讲座,他们的目的、他们的愿望,大概有几点:
第一他们是希望借这个唐宋词系列讲座,可以传播中国古代文学之中的思想和艺术。
第二是想通过词的教学,能够陶冶社会上青年人的道德情操。
第三是因为我毕竟也在西方呆了有几十年之久,所以有的时候会引用一些西方文学理论,希望能够透过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结合,使中国的文学也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上,找到一个应有的地位。
第四就是希望利用这次讲座,能够提高广大社会人士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第五也是提供给大专院校的同学们在寒假期间的一个假期的活动。
我们这次讲座的内容,我所注重的大概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我注重的是每一位不同的作者,他们作品的特殊的风格。因为从表面看起来,中国词这种文学体式,都是写景抒情,都是伤春怨别,好像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很狭窄,但其实,从这个狭窄的内容,可以引发多种的联想和感发的,所以我注重每一位作者不同的风格以及他作品的内涵。
第二、在介绍个别作者时,也注重作者与作者之间,他们纵向的、横向的,彼此之间的影响,透过个别的作者,我们能够对中国词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历史的观念。
第三、我们也注重评词的理论,词的美感特质究竟是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它。
第四、词与诗有什么样的不同,我们也注重文学的理论,同时还结合了西方的理论。
第五、我希望透过词,能够引起广大的听者和电视观众,引发大家对于古典文学欣赏的兴趣。
P1 / 11:30
1924年在北京出生,1945年大学毕业。1947年的冬天离开了我的故乡北京。
1948年到了台湾。1966年离开台湾,到了美国。
1969年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直到现在。
1986年4
月,加拿大跟中国的文化交流(前往四川大学与缪钺教授共同商定我们所合撰的《灵谿词说》一书的定稿及出版事宜)。
野人献曝
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一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上辅仁大学后,开始读词。跟随孙人和孙蜀丞老师、随顾随顾羡季先生学过词。
文以载道,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
词,我认为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非常微妙的一种文学的体式,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词之起源》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文: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花间集》里所谓的诗客曲子词,是在这样的场合写的,交给妙龄的少女去演唱美丽的歌词,当然要适合歌唱的背景。写的是爱情的歌词,是相思离别、伤春怨别的歌词。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个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政治的衡量之内的。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的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
奇妙的现象的发生,后来词学家、词学评论家,把道德伦理的价值,加在了本来不受伦理道德限制的歌词的上面去了。
张惠言《词选·序》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是可以表现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志意、有抱负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最幽约、最深曲的、内心的一种怨悱,一种感动,一种追求的,这样的感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固哉,皋文之为词也。深文罗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天上的明月它不知道我们跟相爱之人离别以后的这种离愁别恨的痛苦。
苏东坡:何事偏向别时圆,为什么人在分别,你偏偏团圆,更增加我的离愁别恨。明月不谙离恨苫,斜光到晓穿朱户:月亮慢慢地西斜,它的光线从窗子里照进来,我一夜的无眠,看到月光从深夜直到天明,从那朱红色的门户之间、窗户之间照进来,他写的是离别。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
王国维为什么从这些爱情的词里边,看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呢?
《清词丛论》《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词很奇妙的一点,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受到的教育的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来新鲜的意思。
我觉得我小的时候,盲目地反对我们要讲诗教、比兴,我认为这是很拘束人的思想的。可是,我现在学习读了一点西方的文学理论之后,反而觉得,我们中国过去很多对于诗词的批评和欣赏的理论,虽然没有像现代西方的那么科学化、逻辑化,有体系,有思想辩证的这样细密的文学理论,然而,却实实在在是合乎西方的某些文学理论的,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就跟小词本来是爱情的歌词,而居然被张惠言、王国维看出这么多大道理来一样的奇妙。
要用西方的理论结合来看,就发现其中实在是有一种文学艺术上的因素在里面的。
文学作品里多重含义的可能性、艺术上的原理、语言符号上的作用
以上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01 词的起源
及
《唐宋词十七讲》第一讲之温庭筠-上
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