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续、周邦彦

标签: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秦少游踏莎行旅游 |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
昨天有朋友问起我,说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有一些个人写的反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有什么看法?我昨天说了,那是浅薄的人,他只懂得浅薄的东西,而对于更精美、更深微的东西,他没有体会、了解的能力。他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因为他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我觉得如果只是如此,情有可原。我力有所不及,事有所不逮,因为我真正的没有了解,可以原谅。可是,有些人不可原谅的,他还不是真正由于他自己的浅陋,说对于高深精美的不能了解,而他是要故意地诽谤那些美好的东西,他是有心要诽谤那些美好的东西。为了什么?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博得自己的、一时的、虚浮的名誉。世界上是有这样的人的。就是说,人的心灵的本质,你去看一看,那些诽谤我们中国美好的民族文化的人,我们不用说是怎么样辩论,你只看一看他所写的文字,那种庸俗,那种浅薄,那种恶劣。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你已经可以知道他心灵的品质是什么了。
所以,一个作者,不管你写的是抒情的诗歌,就是研究学术的论文,一样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的品格和修养,他的心灵品质的质量是什么。我们不管是读学术论文,不管是读抒情的诗歌,我们都应该能够真正认识那最美好的东西,这才是最可宝贵的一点。
不管秦少游所写的是轻柔的那种词,或者是写的沉痛的这种词,他的那种敏锐感受的能力是不改变的。他所掌握的,他所使用的文字,他要说自在的飞花,是轻似梦 ,他这样说;他要说 砌成此恨 这个 砌 字用得多么有力量的一个字。李后主所写的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是滔滔滚滚的这样流去的恨。而秦少游所写的恨,他说我的恨,是一块一块的砖砌起来的—那种沉重,那真是沉重!一块一块的砖石,这么坚固的砌在一起。砌成此恨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的这种悲恨。这 砌 字用得多么好。
难道我们就不能够说出一点更真诚的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东西吗?
秦少游他不管是写轻柔的那份感受也好,是写他沉痛的悲哀也好,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这个字是用得多么好的一个字。
秦少游的这首小词,前边三句的象征是好的, 孤馆闭春寒 的写实是好的。
王国维: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多么婉转的,多么轻柔而多么凄凉的感觉!他说,秦少游一般的词是凄婉的,可是当他写到这首《踏莎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的时候,就 变而为凄厉矣 ,就变成凄厉了,就不只是那种凄凉哀婉的,是强烈而且惨痛的悲哀。所以,这两句写现实也写得好,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苏轼所欣赏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二句。 书此二语 在他的一把扇子上,
叹息: 已矣少游,虽万人何赎
可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就说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是凄厉,是很好的词,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说这是外表的看法。说是苏东坡不懂得这首词的好处。我以为王国维错了。是王国维不懂得苏东坡,也没有体会秦少游真正的悲哀。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好处,他最能够欣赏的词,他批评得最恰当的词,是南唐的词人:冯延巳的词,他欣赏得好;中主、后主的词,他欣赏得好;晏殊、欧阳修的词,他欣赏得好。王国维他所欣赏的途径是这一条途径,是直接的感发。所以,他的《人间词话》主张不隔,不能够有隔膜,那个感发是直接的、喷射出来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他欣赏这一类的。而他欣赏秦少游的这两句词,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那也是秦少游这首词里边比较写实的,是真实的感情。可是 郴江幸自绕郴山 ,比较不容易欣赏。
有的时候,在诗词之中,是 无理之语 ,却是至情之辞 。说起来是很没有理性的话,因为他问的没有道理了。
我在以前研究秦少游的时候,我还是确实查考了郴江跟郴山的地图的。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是果然流到潇湘的水中去的,这是地理上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是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这是无理的问答。天地是自然如此的,天地与山川本来就如此,郴江在郴山发源,一定是要流下去的,这是无理之语。而这种无理的问语,就使我想到《楚辞》的《天问》,为什么宇宙之间有这种现象?对于天地的一个终始的究诘,这是有深悲沉恨的人才发出来这样对天地终始的究诘。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 。为什么人间的江水要东流到海?为什么天上的牛郎织女要阻隔着一段银河?为什么要如此?李商隐说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为什么人生长恨水长东 ?为什么水要长东?为什么人要长恨?哪一天能够把世界的不平都填平了?把世界所有的不平都填平,那伊水从此不向东流,人间从此就没有长恨。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就正是这一种所谓无理之语,正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对天地的不平所发出来的究诘。所以,他说郴江就应该幸自绕郴山 。有这样美好的志意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志意, 已矣少游,虽万人何赎。为谁流下潇湘去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挽回那水的东流呢?为什么不能够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所以这后两句是非常沉痛的两句词,是非常好的两句词。
秦少游的这一首词,我认为在词的发展历史上,头三句开头的象征,跟后二句的结尾,有《天问》的这种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的沉痛,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边一个进展。而一般说起来,这种进展,后边继承的人并不是很多。没有秦少游的深悲沉恨的人,不容易写出来郴江幸自绕郴山 的深悲沉恨的句子。而没有那种心灵上的想象,不能够跟假想的形象结合的人,不容易写出来像前三句这样有象征的句子。一般人所停留的是现实的感情,跟现实的形象的比喻。这是它值得注意的成就。但是已矣少游 ,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把秦少游讲完了,看另外一个作者周邦彦了。
P307周邦彦是北宋晚期的一个重要的、集大成的一个作者。
顾曲周郎赋笔新,惯于勾勒见清真。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从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一直到柳永、苏东坡、秦少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个人他的心灵的本质,都是不相同的。所有的截止到今天秦少游为止,他们的好处属于以感发取胜这样一个类型。苏东坡虽然跟柳永不同,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是感发;苏东坡: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他所写的也是直接的感发。所以,从唐五代,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讲的秦少游,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带给读者的有一种直接感动人心的力量。更不用说李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了。所有这些诗歌的好处,都是带着一个直接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这本来是属于我们中国诗歌的一个悠久的传统。从《诗经》就是这样直接的、不隔膜的直接感动你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非常直接地给人一个兴发和感动。
从周邦彦开始,有一点转变了,他不是以感发取胜了,以思力取胜了。在南宋的词人里边,辛弃疾是一个最大的例外。其他的词人,都是以余力来为词的。他们写的散文、诗歌,都有很多、很好的成就。辛弃疾是专力去为词,他的词写得最多,而且写得最好。辛弃疾的词,才真正是相当于杜甫的诗,相当于屈原的《离骚》,是他平生、生活、理想、志意抱负的实践。是真正把他的志意抱负写到他的词里边去的。苏东坡、欧阳修,可以在小词里边,无意之中地流露他们的性格跟修养。辛弃疾是把他真正的志意的本体写到词里边去的。
除了辛弃疾这一位伟大的不被南宋词风所笼罩的杰出的作者之外,其他的南宋的、特别是南宋后期的作者,像姜白石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甚至于像周密、张炎,他们都是在周邦彦的以思力取胜的影响之下的。长调他们是用思索安排去写作、去进行的。
《人间词话》里边,对于南宋的词人,他都是贬抑的。在年岁比较大以后,王国维曾经写了《清真先生遗事》,是考证周邦彦的生平的一本著作,开始赞美周邦彦了。
《人间词话》: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他的好处是在他的艺术技巧,而不在内容情意的境界,不是给人感发的一种境界。
在词的发展史上,几个对词有重要影响的人,都是比较有音乐修养的人,那是必然如此的。因为词本来就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歌词,温庭筠、柳永、周邦彦,都同时是精通音乐的人,尤其是周邦彦,更创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调子。
张炎《词源》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又复增演慢曲引进,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其曲遂繁。
你现在就注意到了,音乐跟歌词的结合,曾有不同方式的演进。柳永的时候,开始大量使用慢词长调,他是采取民间的俗曲,是市井之间的乐工歌女所唱的俗曲的曲调。周邦彦对于歌词,词的开拓,音乐的开拓,是国家的音乐“大晟府”,让周美成这些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还增演慢曲引进。慢曲是比较长的曲调,引进是曲里边介乎慢词跟小令之间的中等长度的一些曲调。
五代以来的这些小令,尽管它有七个字、五个字这种参差错落的形式,但是它的平仄的韵律,是与诗歌的韵律相接近的。
我们中国的诗歌形式的演变,从《诗经》的四言,到《离骚》的骚体,《九歌》的楚歌体,西汉的五言诗的产生,一直到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格律化,到唐朝的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兴起,为什么我们的诗歌形成了这样的形式,不是完全勉强加上去的,这是一种自然的演进。
现在词,它不是口语的吟诵了。所以吟诗,其实是适合于吟诵中国的五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而像周邦彦所写的《玲珑四犯》,《六丑》之类的,它犯来犯去的,它那个平仄,不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与我们身体的口腔的发音的需要,有的时候不相合,所以它有拗折的地方。你念起来这声音怎么这么奇怪呀?而凡是这样的地方,他写作的时候就自然不能脱口而出,他就自然要思索安排。所以周邦彦的词就形成了以思索安排取胜的一个特色。
P313
周邦彦小令《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诗:感物言志;赋:体物写志。
以上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第二十七讲之秦少游 周邦彦
视频字幕
及
《唐宋词十七讲》第十讲之秦少游(下)周邦彦
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