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李煜之《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上

标签:
叶嘉莹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唐宋词系列讲座 |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
以下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第十五讲之李煜
视频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30499/?p=15
及
《唐宋词十七讲》第六讲之李煜(下)
2019年4月28日重新整理
29:50/P166-175
王国维《人间词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他的意境才开阔博大了。写出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早年的作品,在南唐宫殿之中,耽溺于歌舞享乐的淫靡生活的时候,他的作品一定是内容空乏的,不足取的,应该分别来看待。前期的作品要大半否定掉的。
其实,我们认识一位诗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如果我们真的站在一个诗人,他的心灵、感情、感动和感发的本质来看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西方文学理论:比较科学性、逻辑性,说的比较清楚,容易使人信服。所有西方理论、种种文学现象,都可从中国的作品里找到很好的例证
美国研究现象学的学者希乐斯·米勒Hills Miller
现象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的就是你内心的主体的意识,跟外在的客体的现象相接触的时候,所产生的这种意识上的活动。
现象学要追寻主体意识的根本的本质。
每一个作者,不管他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风格内容不同的作品,找到这个作者他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就好像是从心灵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可以通向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然而他本来的、原来的主体意识的根源,基本上是一个。
李后主的词,虽然在他以后的结果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后期、前期的不同。但是作为他的本质来说,他有基本的一点,不管他写什么、所经历的是什么,都把他最真纯的、最敏锐的、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的。这是李后主的一份特色。当他把真纯、敏锐、深挚的感情心灵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间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的生命的共同苦难。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晚妆初了,晓妆淡一点,晚妆浓丽一点。
林花谢了春红,“了”字多么沉重的哀悼;晚妆初了:多么欣快的、值得欣赏的一个美丽的完成,是刚刚妆束好的。
“春殿嫔娥鱼贯列”,这舞队就俨然可想了:目中所见的,繁华歌舞的享乐。
耳朵:“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遇到不同的版本,作判断的时候,如果是古代的经史典籍,应该有更科学的考证方法来判断。对于诗词,还要用我们的感受来判断。
“凤箫吹断”更好。因为凤是如此精致、美丽的。凤箫是一种排箫,不是只有一管萧,是很多的竹管排在一起、参差不齐,像凤鸟的翅膀张开一样。凤箫有一种更精美的感觉。在诗词的形象给人的感觉上,“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第一个字的平仄本来是可以通用的,"凤箫吹断",仄平平仄,增加了音调的抑扬,更加有力量了。
“笙箫”,笙是一种乐器,萧又是一种乐器,形象虽然多,反而有凌乱的感觉。所以,"凤箫"更好。说"声断",只是声音断而已。如果说"吹",里边有一个努力,有一个人吹的力量在里面,是 "凤箫吹断"。"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我愿意付上最大的劳力,演奏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吹字更有力量,"凤箫”要"吹断",这是李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