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标签:
李煜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旅游 |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
以下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第十六讲之李煜
视频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30499/?p=16
及
《唐宋词十七讲》第六讲之李煜(下)
2019年4月28日重新整理
24:30/P176-183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俞平伯先生《读词偶得》:奇语劈空而下。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个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
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苏东坡《前赤壁赋》: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东坡是经过理性的思维,谈到宇宙人生的变与不变。
李后主以他的锐感深情—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以他自己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的共同的悲哀。这真是李后主的特色。
“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正是回应那 春花秋月何时了。东风是永恒的,是宇宙的永恒。“月明中”,就同时也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这又是一个对比。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无知的,是无生的。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生命是无常的。可是无生的、没有生命的,它也是属于永恒不变的。
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永恒和无常的对比。
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他这样感人的结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滚滚,无尽无休。永远不能停止,永远不能够阻隔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冯延巳开始,他们所表现的特色:用小词传达出来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
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界”就是说一个世界,不是我们大千世界的现实的世界,是作品中的一个世界。
在佛家的经典里边,有一个特指的意思,是你的意识感知的能力所接触到的世界。佛经上所说的境界是眼、耳、鼻、舌、身、意-你六种感知的这种官能的能力。当你向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世界上的各种感知的现象接触以后,你的意识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这是在佛教上的解释--(佛经《俱舍论颂》疏文里边的一段话)。是你自己真正感知的范围的,这就合乎于我们诗歌传统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就正是我们感知的官能,接触了感知的现象,然后所产生的我们内心的活动,“摇荡性情”,所以才“形诸舞咏”。这个说法是与我们诗歌的理论相符合的。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所产生的一个感动的世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分别。
诗,是言志的,诗有一个作者主人公的情志的意识的意念明显地在里面。“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这样的。
词是作者写给歌女去唱的歌词,他不是要写他自己的情志。作者的品格、感情、修养、生活的经历,尽管他只是写不是自己的情志的爱情歌词--不知不觉也流露他自己的一份性格修养在其中了,就造成词里边的一种境界,词所表现的,作者心灵感情的真正本质的质素的一个世界。
这种衡量也不是用之于所有的词都正确--南宋的词,从周邦彦以下--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是结束北宋集大成,而给南宋开启了无数的法门。是以安排思索为主的,而不是以这种直接的兴发感动为主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能欣赏、理解南宋词,因为他是思索、安排的,不像李后主的词直接给我们感动。
这也是为什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对于南宋的词人总是贬低的,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向南宋词的道路。他老是向着北宋词、向着南唐词的道路去走。所以他跟南宋词的精华永远碰不见,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那是另外的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