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2008-08-08 16:06:43)
标签:

书法

张旭

奥运

开幕式

五千年

文明瑰宝展

中国记忆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17-唐(618~907年)张旭《古诗四帖》卷辽宁省博物馆
急雨旋风气若虹--五色笺

尺寸:纵29.5、横195.2厘米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国宝欣赏:

 

墨迹本,无款,明代董其昌鉴定为张旭书。以五色彩笺草书古诗四首,前两首写的是梁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音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此帖北宋时曾入内府,后流传民间。清代又入内府。


张旭字伯高,生卒年不详,吴(今江苏苏州)人。官右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工诗擅书,精通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他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为“酒中八仙”。相传他常于醉中以头濡墨大书,世谓“张颠”。书学“二王”、张伯英。他的草书在当时与李白的诗、裴旻(音民)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是我国书法史上开狂草艺术先河的大师。他善于以狂草来抒发感情。喜怒哀乐都要用狂放的草书来发泄,就连那花鸟鱼虫、风雨水火等天地事物的变化所引起的感情冲动,也在草书中体现出来,形成强烈个性。他的草书虽然狂放,但无一点画不入规矩。狂而不怪,放而有矩,表现出他那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强烈表现个性的创新精神。他纵横奔驰的狂草是盛唐时代的艺术代表。


《古诗四帖》笔画连绵不断,笔法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字形变化丰富,形成气势奔放跌宕、雄伟纵逸的艺术效果。


18-辽(916~1125年)马背民族的风情物--鎏金银鸡冠壶  国博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国宝欣赏:

辽代造型中有一种典型的形制,就是鸡冠壶。说起来,这种壶的样子是从契丹族皮囊壶演化而来的。因为契丹人长期生活在内蒙古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经济为主,习惯在马上拴系皮囊壶。而皮囊壶必须有可供拴系的孔或提梁,人们看大轮廓有些象鸡头形状,后来又有人故意将它装饰成鸡冠高耸和鸡眼圆睁的样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看到的这样。


这件银壶与中原银器造型有明显不同,硬硬的略显长方形的底座,双侧向上收起并在上端接近,形成上窄下宽的扁壶状。壶口为椭圆形,上有盖,盖面微微凸起,正中有一个小孔,也许当时还有个盖钮的。提手呈扁状,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鸡冠部。内衬银板使梁部成为实心,中间一孔,即所谓鸡眼睛,孔缘都用银片加固。以上这些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契丹族器皿造型风格,但是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装饰纹样完全是中原汉族的常用题材。壶腹表面錾刻着双重棱形开光,如同中原瓷器上的绘画方法。开光中心的鱼子纹地上,錾一卧鹿,鹿周围有卷草、折枝花和石头,壶颈处也錾了一周缠枝卷叶纹,所有的纹饰部分都鎏金。

 

这件银壶高26厘米,底长21厘米,宽16厘米,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洞后村,是一件最具契丹造型风格而又在纹饰上明显受到唐代中后期内地传统工艺影响的银制器皿。

 

19-元至元四年(1338年)护佛四灵--青花釉里红堆贴四灵塔盖罐江西省博物馆
高22.5、口径7.7、底径6.6厘米
1974年江西景德出土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国宝欣赏: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继青花之后创烧的又一个新品种,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下彩瓷。我国人民欣赏习惯上,常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而釉里红瓷器色调凝重、华丽,符合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元代釉里红,因处于初创阶段,对于铜元素在高温下容易发挥的规律掌握得不够成熟,所以纹饰容易出现晕散现象,着色往往出现颜色不鲜的产品。

这件釉里红盖罐,造型精巧。冠盖上的纽塑成宝塔状,塔龛内有一坐佛,塔基周围贴塑八件佛教“杂宝”。罐腹部堆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个方位神,神态各异,矫健挺拔。胫部绘变体莲花瓣纹。其特点具有佛、神合于的艺术效果,风格独特,极富先秦遗风。

“四神”在秦汉时,代表天体中的四个方位,也称“四象”或“四灵”:西青龙,东白虎,北朱雀,南宣武。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西晋到南北朝就已经融入了中国道教的某些观念和中国原始宗教对神崇拜意识。佛教在中国已被民族化了。随之产生的佛教艺术,内容也丰富、离奇了。图中元代釉里红盖罐,装饰内容出现的奇异风格,是元代釉里红瓷器中少有的艺术佳品。

 

20-明万历(1573~1620年)皇宫药库--黑漆描金龙纹药柜  国博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国宝欣赏:

一打开这柜子的门,只觉得金光闪闪,耀人眼目。定睛一看,才通过排列整齐的抽屉,发现是个药柜。当然,它绝不是普通药房的,而是明代宫廷所用,原存在明太医院御药局御药库,柜背金书“大明万历年制”六个字。
这件药柜高94.1厘米,长78.9厘米,宽57厘米,看起来不过是个设在案上的不足一米的小药柜,但是制作得异常精致。柜内正中有一组八方旋转式抽屉,共80个,全柜可藏药140种,而且柜下部三屉还可用来存储方剂和药具。说它是一件药柜,还莫若说是一件精工细做的工艺品。正面及两侧饰有描金开光双龙纹,背面及柜内有描金花、山石和蝴蝶的花纹。所绘出的形象虽然说不上有什么栩栩如生之感,但是却细致入微,没一条龙,乃至每一根龙须和鬣毛都一丝不苟。那几乎要用放大镜去观看的花蕊和蝶须,更是个个真实,条条无虚。看得出,这些花丛的描写介于写实和图案化之间,类同明清时期的刺绣和瓷绘风格。


明代金漆艺人中,最著名的有蒋回回和杨埙等。明末天启年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为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作。书中对于漆艺创作实践的总结,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明 “瓷圣”何朝宗的佳作--德化窑观音像 天津博物馆
高20.9厘米

元明清时期,装饰雕塑异军突起,质料上也遍及金、银、铜、铁、锡、玉、石、木、竹、牙、角、漆、陶瓷、琉璃、珐琅等,随之涌现出一批优秀艺人,他们善于因材施艺,因而创造出很多有特色的作品。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国宝欣赏:参见86-明 瓷塑达摩立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ac9d01009y5k.html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以上欣赏文字选自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翰墨集-孙宝发》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陶瓷集-徐静修》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工巧集-华梅》

           

感谢首博、国博等单位提供图片!


更多展品请登录首博相关网页: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

 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Contents/Channel_291/2008/0703/9838/content_9838.htm

 

 

诗意张山 读《华夏》丛书,看《5000年文明瑰宝展》-完 (2008-08-04 16:11: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