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解《床前明月》-下

(2008-03-11 10:01:26)
标签:

五台山

南禅寺

彩塑天王像

佛光寺

古建筑

家具收藏

旅游

读书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凳子的总体形制,从明到清,由长方转向正方。明代的凳子长方形居多,清代的凳子则是正方形居多。有的专家之所以一眼就看出凳子是明代的,就是知道了这个长方形向正方形转化的过程。

 

后来就出现了鼓凳,早期的设计中,不是为了坐,更多是为了看。让视觉获得一个满足,这是鼓凳的设计初衷。还有椭圆凳、梅花形凳、海棠形凳,都是为了装饰我们的生活。再有就是板凳,属非常常见的家具,城市里非常少,农村非常多。

  

图解《床前明月》-下


明黄花梨木无束腰长方凳-上博

 

凳是中国古代家具中结构最为简单的坐具。该凳以直根、直足、直牙条为基本形式。腿足截面外圆内方,侧脚显著。整体用材粗硕,线脚简练,比例适当

 

图解《床前明月》-下

 

清榉木夹头榫小条凳-上博 

 

这是一件江南民间用具。此凳采用夹头榫结构,四足侧脚显著。腿足线脚都做得淳朴可爱。整款呈案形结体,尤其在面板下两侧面不安牙条,任由其空敞,在宋元画中所见桌案多如此,足见此凳犹存古意。

 

还有一种凳子,是比较宽大的二人凳,叫“春凳”。今天除了在一些边远地区还能看到,城市很少用了。“春凳”这个名字来历不明。有一种说法是春天来了,可以搬到室外去坐,所以叫春凳。还有一种说法,说它过去跟春宫画有很多不解的关系,所以叫春凳。《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以后,凤姐就指挥小丫头说:“你们还搀着走呢,都打成这样了,走得了吗?赶紧把带藤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可见春凳比较大,能躺下一个人。


最矮的一种凳子叫脚凳,也叫脚踏,踩在脚底下,最符合它的原始功能。古人很聪明,在脚踏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凳子,叫滚凳。凳子中间有四个轴可以转动,可以按摩脚底。当时的读书人,一边写文章,一边把脚在上面来回搓动。今天不是有足底按摩吗?古人早就有了,不花钱,自己做,这就是我们的滚凳。你说中国人有多聪明!

 

图解《床前明月》-下


明黄花梨滚凳-上博

 

这是在现今社会仍然可以见到的滚凳,其用途一般是放在厅堂正中桌下放滚凳一具,桌两侧各放一把圈椅。这样摆放可以进行有利血液循环的锻炼。此凳有束腰,内翻马蹄,似炕桌而矮小。面板被中枨分隔为两块,各留长条空当,装中间粗两端细的活轴两根。

 

国宝欣赏

 

唐五台山南禅寺彩塑天王像局部

 

图解《床前明月》-下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雕塑集-64-王家斌
 
我们在图片上见到的仅是一个局部,一个身高280厘米的天王像的上
半身,他巍峨屹立在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内右侧,始终忠诚地守护着佛的尊严。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它与普陀、九华、峨嵋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山上所建的南禅寺创建很早,后经废毁,于唐代建中三年(公元782)重建。殿中17尊塑像,除个别作品外,大多为中唐遗物。


在这些保留了中唐风格的造像中,这尊天王被塑造得别具神采,他全副铠甲,遍体金饰,右脚向侧前方伸去,使重心落在左脚上,腹部微微前倾,双肩又略向后展,一副雄健英武之姿。他全神贯注地盯视前方,防范之心丝毫没有松懈。面部五官的塑造在正常比例形态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强调了异乎常人的威武。鼻梁之上因皱眉而涌起一个曲折的肉棱,眼睛圆睁,眼神凛然,眼球露出大量的眼白,透出一股慑人的目光。加上紧张的鼻翼与紧闭的双唇,更显示出天王神态上一种隐含的威严。
   

作者无论是对天王躯体的塑造还是对甲胄服饰的刻画,都注重了体积的处理,哪怕是一个甲片,也要具有一定厚度,用强烈的体积来表现天王雄浑威壮的金刚之躯及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塑像保持了整体气势。形体巨大而不臃肿,刻画虽具体而不显琐碎,体现出唐代雕塑匠师高深的艺术造诣。

 

唐五台南禅寺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营造集-16-魏克晶

 

在山西省五台县,有一座佛教圣地五台山,因夏季气温不到摄氏20度,气候凉爽,又名“清凉山”。山内佛寺自东汉末年始建以来,多达数百座。在现存的58处之中,南禅寺是最古老的一座。寺坐落在五台县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西侧,由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殿组成。其中大殿重建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晚唐武宗“会昌灭法”,山上佛寺大都被毁,南禅地处偏僻,幸免于难,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古代世界许多民族的建筑,初经木结构阶段之后,逐步转向砖木混合结构和砖石结构。希腊、埃及、印度等国,早在奴隶社会就以砖石结构为主了。我国古代建筑一直沿着以木结构为主的方向发展,经唐代弘扬,成为世界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的体系。


南禅寺大殿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阔3间11.62米,进深3间9.9米。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台基崴檐立木柱12根,店内无柱,前后檐柱之间置梁架,结构简练。右图是大殿的正面,前檐柱间置板门和直棂窗,柱头置宏大的斗拱承托屋檐,单檐九脊歇山顶,举架平缓、百强、朱柱、灰瓦,色彩明快,造型朴实无华,可见唐代建筑的风格和水平。殿内砌佛坛,主像为释迦牟尼彩塑,两侧侍立菩萨、弟子、天王、童子等共计17尊,雕塑手法与敦煌唐塑相似,是我国古代雕塑的佳作。

 

图解《床前明月》-下

 

五台南禅寺侧面

 

图解《床前明月》-下

 

五台南禅寺内部梁架

 

唐五台佛光寺大殿

 

-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营造集-17-魏克晶

 

佛光寺是比南禅寺名气更大的建筑,以拥有唐代塑像、壁画、墨迹和建筑艺术“四绝”而著称。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现存天王殿、迦蓝殿、万善堂、文殊殿、香风和雨楼以及祖师塔、墓塔、石幢等。寺坐落在舞台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腰,三面环山。寺因势修建,最后一级原有弥勒大阁一所,毁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武宗灭法”,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重建大典,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殿堂的典范。

 

大殿平面长方形,面阔7间,进深4间,单淹四阿顶。外檐柱22根,内槽柱14根,构成外槽和内槽两个不同的空间。右图是大殿的内景,五间内槽下部置宽大的佛坛,以中央的三间为主,后半部分放置比例恰当的佛像,背光微向前曲,与后金柱顶斗拱出跳平行,使建筑构件与佛像成为有机的整体。佛坛上塑置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三尊主像,两侧及佛前为协侍菩萨、金刚力士及施主、主修人像,主次分明,神采各异。低矮的佛坛,高大的佛像,简洁朴素的梁架,雕镂精细的背光,对比鲜明,比例协调,给人以高敞华丽、威严庄重之感。充分体现建筑结构与佛堂艺术的统一,反映出唐代建筑在简单的平面构图中,创造丰富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


 

图解《床前明月》-下 

 

佛光寺东大殿内景

 

图解《床前明月》-下 

 

佛光寺东大殿前檐下

 

图解《床前明月》-下

 

唐代壁画中的五台山佛光寺院落

 

 

感谢上博等单位提供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