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扎胡床韩熙载夜宴图圈椅交椅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我们民族是一个非常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我们有时候自己察觉不到,我们很多习惯都改变过。
我们早先是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的时候,游牧民族带给我们很多东西,游牧民族带给我们的东西是给我们耳目一新的东西。当时我们坐在地上,游牧民族的兄弟们翻身下马,从马背上打开一个扎捆的东西坐在屁股底下,这个东西就叫“马扎”--马背上扎捆的东西。
这么久远的一件家具,是影响我们中国人生存、改变我们生活起居的一件重要家具。
明黄花梨有踏床交杌-上博
这是一款折叠凳。其特别之处在于脚踏成为一个装卸或掀起,或放下的附件。在脚踏处饰以铜饰件不仅给此凳带来一定的观赏性,而且也成为明代家具的一标志性特征。交杌在折叠时,踏床可取下或翻转过来,以便携带。几面用丝绒编成,是近年穿织的。明代交杌传世极少,这是保存完好、制作又极精的一件。
高坐决定了视野的变化,
高坐决定了家具所有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起居的方式以坐姿为准。
唐代建筑(山西的佛光寺、南禅寺,都是存世于现在的唐代建筑),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看(南禅寺的彩塑也很值得一看,见最后),窗户非常小,月亮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当你的窗户上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
佛光寺东大殿
我们了解过去的文化一定要了解他强大的文化背景。
隋炀帝这个人,他有鲜卑血统,他自己反而特别忌讳胡人,胡人所有的事他都觉得要改了,所以当时他下令要把胡床改为交床,因为它是交叉的,他要改为交床
唐代的经济发达,外来文化迅速增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跟过去比较,今天的生活频率非常快。我们今天一年接触的事情,可能过去十年才能接触到。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这件国宝。在这幅画里,韩熙载五次出现,三坐两站。其中有一次是盘腿坐在椅子上,盘腿坐是一个习俗。比如在陕北乡下呆惯的人进了城,他总愿意蹲着,因为他从小习惯了,他觉得坐在沙发上不舒服。韩熙载也是这个情况,即使地位很高,让他垂足而坐,他也不很舒服,所以要盘腿坐在椅子上。这幅画充分证明了我们改变起居习惯的一个中间过程。
18-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是中国所有家具定型的一个最后时期。胡床,到宋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坐的马扎是临时性的坐具,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我们说过,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希望胡床能更舒服些。这时的胡床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又改了,叫做“交椅”。称为椅,就必须可以倚靠。
明黄花梨木透雕靠背圈椅-上博
圈椅由可凭倚的椅圈而得名,民间则称为太师椅。
明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上博
交椅是一种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其基本结构早在宋代已经定型。该椅靠背板采用三截攒成,上透雕螭纹开光,中为麒麟、山石、灵芝。座屉前档立面饰双螭纹。构件交接处均用铜皮包裹。
交椅的一个功能,就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可以使用,让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行椅”——行动中的椅子。
交椅的第二个功能是打猎时使用。《三国志·魏书》还有一个记载,说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去打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喜欢打猎,但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猎,而是猎戏,相当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类似体育的锻炼。同时,也是象征性的活动,说起来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形象工程,对激发民族斗志有好处。
由于交椅可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得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让皇帝歇着,别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打猎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随从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围。《康熙南巡图》上也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交椅,其他人都站着。
交椅的形状有很多很多种,我们刚才看到的圆交椅,是它最基本的形制,是最高等级的形制。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容易用来休息的,是直背的,有点像躺椅,这种是作为休息用的,我们在古画中都可以看到。再有就是没有扶手的,光有靠背的,也是作为休息用的,等级相对来说比较低。
黄花梨木交椅全世界的存世量也就百余件,而且大部分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破损。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有交椅入藏,这样,能够留在民间私人手里的黄花梨木交椅就属凤毛麟角了。
中国的椅子,到目前为止,是交椅最贵,
我们通过交椅,了解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
我们知道了这种起居方式对中国人的影响;
知道了我们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中产生怎样的变化;
知道了我们由席地而坐逐渐转为垂足而坐。
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们后一千年的生活变得非常幸福(去年,在一个朋友家的日式--叫唐式更正确--客房住了几晚,起床时连滚带爬的,可没感到幸福)。
感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