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对影市的贡献不仅仅是票房
随着冯小刚导演新作《唐山大地震》的公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部“催泪煽情”的国产大片。伴着节节高升的票房收入,在专家学者、舆论媒体一直到普通网民之间,各种评价和议论冲着电影及主创人员扑面而来。赞的、骂的、肯定的,否定的都有,争议的热度之高涨,程度之激烈,以国产片而言,都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与它能够相比较的,大概也只有去年底今年初,张艺谋导演那部毁誉参半的《三枪拍案惊奇》有关的争论。
然而,看着众多的争议,我发现大家似乎都只围绕着《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多少(能否过5亿)、其票房真实性、植入广告、拍片意图等问题进行争议,要么就是针对影片本身的质量好坏与否,商业性如何,艺术性如何予以评价,却忽视它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贡献】。
我个人认为,《唐山大地震》对影市的贡献不仅仅是票房,它对这个还不完全成熟的市场最具【特殊贡献】之处,便是吸引了很多中老年观众。而这批观众群体,在平时绝对很少进影院看片。很遗憾,这么关键的,极具价值的观影现象,却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更没有人去讨论和研究。
众所周知,目前撑起中国电影票房的观众群体,大都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基本上成为国内影市的主流观众,每年的票房总收入中,大部分是来自这两个年龄群体。与此相反,人口总数占有相当比例的中老年群体,却极少去影院看电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经济条件、消费意识、娱乐习惯和影片种类等都是阻碍他们观看电影的因素。
不过,《唐山大地震》上映后,出现了可喜的状况,在走进放映厅的观众里,中老年人明显增多,此种现状着实令人兴奋。或许,一次观影行为并不能证明什么,中国的中老年观众可能不会因为看了《唐山大地震》,今后就会经常光顾影院。但是,不管怎样,《唐山大地震》在向中老年人士推广和宣传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方面,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部电影就能产生这样的良好效果,若是多些类似的片子,那对促进国内电影观众的总体数量,增加电影票房收益该是多么好的促进方式和手段。
中国银幕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电影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可国内观影群体的增长速度是否跟得上影院建设的速度呢?除了日益庞大的青年和青少年观众,我们要不要壮大中老年观众的队伍呢?
我相信,在中老年人群中,爱看电影,想看电影的大有人在。问题是怎么去争取和引导他们走进电影院,成为常规的电影产品消费者。《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应该给中国电影界提供难得的案例和启示。
母亲节!向母亲祝福!
看《叶问2》:感觉就一个字“爽”
校园里的问题学生都需要心理辅导
朝鲜队惨败的原因在于精神压力太大
上海!今夜我为你骄傲!
中国影院要靠什么才能吸引观众们去购票观影?
中国电影需要怎样的保护?
我们需要斗争的勇气
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展现社会的真实性
丈夫是否有要求妻子支付保护费的权利?
《月满轩尼诗》—温馨的爱情电影小品
打造国产动画电影系列
气势有余而辉煌不足的《诸神之战》
学校的校门能否为学生们早点打开?
晒晒日文版的电影纪念册(五) 出门外游
愚人节与张国荣的忌日
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现代感十足的《杜拉拉升职记》
隔行如隔山:看郭德纲的电影《三笑》有感
晒晒日文版的电影纪念手册(四)
《未来警察》挑战科幻类型片的勇气值得肯定
童年时光—过年
晒晒日文版的电影纪念手册(三)
中国足球的春天来了吗? 小雨夹着小雪
电影的魅力
想起了我那时的儿童节
冬日望海
未成年人出现问题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