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世界其他民族发展一样,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一部对外扩张史,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华民族先是文化“外侵”,然后再武力征伐,不过也有许多民族是主动依附的,比如东北各族,在中央政权尚不能触及时即主动来服。最早臣服华夏的是肃慎。
肃慎,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其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在古代中国,东北地区有三大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后,在汉魏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
《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都有关于肃慎的文字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汉书武帝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三国志挹娄传》谓:“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隋书东夷传》也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有意思的是,《三国志》虽在作传时名为挹娄,但在记载其他史事尤其是言及向中原进贡时都用“肃慎”代指。《后汉书》亦然。唐代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更是全以“肃慎”代称晋时的挹娄。宋、齐、梁、陈诸书以及《南史》亦如此。遍检文献,古史对“肃慎族系”的记录大多源自“贡楛矢石砮”。就这样,向中原贡(甚或使用)“楛矢石砮”的挹娄等族都被好溯古比附的史家贴上了“肃慎”的标签,这是“肃慎族系”观得以形成的主观原因。从高句丽国王高琏“献肃慎氏楛矢石砮”(《宋书蛮夷列传》)看,“肃慎氏楛矢石砮”甚至成为一种“品牌”,深得中原王朝的喜爱,连高句丽国也以此为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