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不见昏
北风肆虐狂
千村尽没雪
万里无行迹
高低脚无着
重担怎堪负
漫漫路难觅
滴滴泪成冰
这是我三十年前的诗,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我十三岁。父亲因病抬下地铺,母亲终日哭泣,亲戚们都回来了,围在父亲身旁。春节快到了,年货没有准备,吃的也紧张,母亲让我挑一担豆子去私人开的磨坊去磨些豆腐回来。我没有说话,我知道大家都在忙,都在伤心。
天很冷,滴水成冰,一个多星期的风雪早已淹没了所有路径。我担着豆子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往磨坊去,半里的路程我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那时人穷,衣服单薄,一路不停地颤抖,几次停下来躲在大埂下,但一想到家人在等着,只好再赶路。最怕走在塘埂上,寒风掠过水面,刺骨的痛,如掉进冰窟。摔了几次交,磕破了腿,疼痛不已。好不容易到了人家作坊,好几家在排队,刚刚走出汗,潮湿的衣服粘在身上更冷了。我不停地抖,说话都说不清楚。有位老爷爷看不过去,就跟大家商量,让我先磨。
等豆腐押出来时,已近黄昏。这时天又下起暴雪,纷纷扬扬的雪大如棉絮,裹挟着冰渣横扫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一天只早上吃了一点饭,腹里空空,饥肠刮肚。想到父亲躺在地铺上不知死活,我还能说什么。我一路往家走,其艰难无与伦比。一路前行,一路哭泣,于是默写了这首句句粘泪的诗,反复吟唱。后来我将它写进了我小学五年级的作文里。
多少年过去了,每逢飘雪的日子,我的脑海总会浮现当年我在深雪中艰难前行的情景,每想一次就会流一次泪,这首哭泣诗也永远地记在了我积淀许多伤痛的心底。今天看,它很稚嫩,甚至不能叫诗,但它却记录了一次伤痛的旅程,也记下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