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历史:华夏先祖六战定乾坤

(2008-11-25 15:48:32)
标签:

历史

文化

华夏

战争

祖先

黄帝

蚩尤

阪泉

涿鹿

三苗

有扈

东夷

戎狄

情感

分类: 历史回声

    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六次民族征灭战,这六次战争分别是: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伐三苗、诛有扈、征东夷、服戎狄,其结果是最终确定了华夏秩序和华夏优势。
                            一、涿鹿之战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于是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相传黄帝命应龙作水阵阻挡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黄帝又请旱神女魃作法,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久习于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无法忍受,败阵南逃,于冀州之野擒杀蚩尤。“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
     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周代《逸周书•尝麦解》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 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时,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是我们中华民族发轫时期爆发的一次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二、阪泉之战
   黄帝部落最初居住在泾水流域的姬水沿岸,因而姓“姬”。当炎帝作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时,黄帝部落也参与了这个联盟并接受炎帝的领导。那时,各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财富经常发生侵伐征战,黄帝部落在征战中日益崛起,而炎帝部落则日渐衰落。当黄帝部落也从泾水流域沿着黄河向东扩长时,就与炎帝部落爆发了阪泉之战。
     战争双方实力都很强,战争规模颇为壮观。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大戴礼•五帝德》则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就是说大规模的战役有三次,厮杀非常激烈,黄帝和炎帝分别使用了水攻和火攻,但炎帝最终被打败,黄帝取而代之做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对于这场战争,有不同的传说,仅在时间上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发生在黄帝灭蚩尤之前。说黄帝部落东向发展,与炎帝部落发生冲突,最后兼并了炎帝部落,随后两部落联合战败蚩尤部落;另一种说法是战争发生在黄帝灭蚩尤之后。说炎帝不敌蚩尤而求救于黄帝,黄帝帮助炎帝灭蚩尤,炎帝恐黄帝势大,随乘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还没来得及休整即攻击。我赞成后者。两战之前,炎帝为“天下共主”,黄帝服从炎帝领导,这是史料公认的。据历史记载,黄帝曾建议派官到少昊、太昊两地施治,炎帝亲往太昊,而蚩尤驻兵少昊,暴掠民财,随意设使“奸宄夺攘矫虔”,逼迫黎民随其作乱。炎帝闻讯后,率兵北上山东,筑邑空桑以监,后被蚩尤追杀,一直追到涿鹿。炎帝向黄帝求援,黄帝随与蚩尤战于涿鹿,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炎帝深感黄帝的威胁,于是产生了瞬时剪灭黄帝的想法。所以涿鹿之战后,炎帝乘黄帝喘息未定之际,举兵发难。《六韬》引《黄帝经》中一段轩辕黄帝语:“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从这些话可能体会到当时黄帝的心情。于是“养性爱民,不好战伐”的黄帝决定“以战去战”,消除未来战争的隐患,“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神州一统的国家秩序。
                                  三、伐三苗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可见尧曾多次征伐,最终四海咸服,确定华夏统治。三苗、南蛮虽不是同一概念,但都在南方,是华夏民族的南部扩张。
     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於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后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
                                 四、诛有扈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然而,到启继位后,有扈氏不服。于是启兴兵讨伐有扈氏,双方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发生一场大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灭亡,夏王朝取得了胜利。《尚书•甘誓》就是启伐有扈氏时在甘地发布的誓师词。
                                  五、征东夷
     对东夷的征服早在商朝就开始了。史载商纣即位后,时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业,名臣贤相的诰言警语的劝谏教育自己,也曾励精图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所以当时的政治还算清明,四海也还宾服。只有江淮间的夷人,还时有内侵。帝辛八年,纣王决心御驾亲征,彻底制服夷人。帝都的九月,沫邑柿叶染丹,淇滨竹林叶翠。英姿飒爽的纣王,身着戎装,在大臣的陪伴下,举行了告庙典礼,接着在大校场杀牲祭旗,鸣炮启驾。只见旌旗蔽天,戈戟耀日,这时纣王坐在四马拉的战车上,在四辚马萧声中,东征大军出淇水关,越过汤汤南流的淇水,跨过滚滚北流的大河,向黎邑(在今河南浚县东)进发,在黎邑会诸侯军队,作征东夷誓师。随后,东征大军直奔商邑(今河南商丘),在商邑略事休息,三天后向攸地(今安徽桐城县)开拔。到达攸地后,纣王接受攸侯的参拜及军情汇报,并在攸侯军队的前导下开赴前线。由于王师军容盛壮,夷方闻风丧胆,仓皇远遁。纣王的军队只和东夷的盟国小有接触,未有大的斩获。后来纣王的军队在夷方国域大肆威势之后,即于次年正月,由前线返回攸地,再入商邑,最后回到沫都。《封神演义》上说闻太师跟东夷人打了三年,才最终征服,演义不足信。
     而真正征服东夷是在周朝。《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大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不见东夷的记录,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到了西周晚叶,夷王时期《禹鼎》复见淮夷与东夷并举,而淮夷居前;厉王时器《钟》又有南夷与东夷并见,而南夷居前。周晚叶的南淮夷、东夷各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可在东夷与西周的关系中去辨析。总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关于东夷的军事活动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区,然而其分布范围,都没有超出海岱与淮河流域。但这时无论是东夷还是南淮夷,都早已纳入华夏秩序。
                                  六、服戎狄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西土各国的支持,《牧誓》所举有羌,大概即殷墟卜辞中作专名的羌方。此外,在周代的文献中,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与方国,其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从《小盂鼎》、《梁伯戈》的铭文看,康王时还发生过对鬼方的战争,而史书失载。鬼方在商周之际与周初,是周人的劲敌,所以周人把鬼方当作远方的通称。
  西周中叶,与戎狄相安共处的局面日益难以维持。周穆王时,周室尚称强大,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穆王西征到了什么地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乃宴。”昆仑丘所在,各家考证不一,肯定已超过陇山山脉,到达今甘青境内,见到了西戎的一位女酋长。穆王从陇以西迁戎至泾水上游之太原,大概是为了便于控制,后来太原之戎成为周室邻近王畿的威胁,完全与穆王初衷设想背道而驰。
  自夷王以后,周日益衰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周考王时封非子于秦邑,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同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申的这一支对西戎有重大的影响,与周也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大概是姜姓申国仍居陇山地区的游牧人,当他们与周为敌时,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
  据古本《竹书纪年》及《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夷王时,命虢公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周厉王时,西戎杀秦仲同族,即居于犬丘的一支大骆的后裔,王命伐戎,不克。周宣王四年,使秦仲伐戎,失败被杀,宣王召秦仲之五子,予兵7000破戎,西戎稍却,秦迁居犬丘,周封秦仲之长子为西垂大夫,即秦庄公。宣王五年,猃狁即犬戎,侵周至泾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筑城于朔方,尹吉甫击败猃狁,逐至太原,一时西戎臣服。宣王三十一年,遣兵伐太原之戎,不胜;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败绩;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三十九年,王伐申戎。可见,在整个周朝,对诸戎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规模或大或小。但战争已经是平叛性质,是中央对地方叛乱的征伐。
    以上六战,带来三个结果:一是将无数民族纳入华夏序列,缔造出一个人口庞大的华夏民族,使得在整个亚欧大陆没有哪个民族有如此充足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民族常盛不衰的根本保障。二是四处征发,开疆拓土,以致疆域辽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大国,物阜民丰,雄厚的物质实力是周边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三是文化兼容力无与伦比,灭掉了许多民族。华夏帝国建立的同时,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帝国也随之建立,许多民族在没有接受中央政府的统治之前,他们的文化已经灭亡了,整个民族被汉化,消融在华夏文化的海洋里。这与华夏民族庞大的文化圈和由此产生的兼容能力有关,古圣先贤和历代君王一再主张在军事占领、政治统治之前进行“文治教化”,实际上都把文化外侵作为前提的,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先祖六战不仅确定了物质上的绝对优势,也确定了文化上的优势,这是华夏民族五千年能不灭的根本原因。所以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能灭掉这个民族,外来民族尽管也统治过这个世俗国家,但都不得不接受了华夏文化,最终被华夏民族所兼容。
   声明: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博文推荐:

走近西南:神秘的千年古国大理

走近西南:古国南诏覆亡之迷

走近西南:千年古国夜郎消亡之迷

走近西域(二):西域三十六国史考(节选三)

话天籁之音:五千年音乐史考

走近历史:你知道黄帝之前还有七十八帝吗?

中华文明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上古洪水传说印证:诺亚与伏羲属同一个时代

校正历史:中国奴隶社会是从黄帝开始的

流传万年的谎言:是禅让还是篡位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国姓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