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西域(二): 西域三十六国史考 (节选二)

(2008-11-04 19:33:35)
标签:

历史

文化

西域

汉朝

汉书

民族

匈奴

兴亡

揭秘

西部

疆域

国家

传续

杂谈

分类: 历史回声

   走近西域(二): <wbr>西域三十六国史考 <wbr>(节选二)                       (十一)渠勒——现新疆策勒县南。 
   

《汉书•渠勒国》载:“渠勒国,王治鞬都城,去长安九千四百五十里。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与戎卢北与扜弥接。渠勒在今于田南地在克里雅河上游,昆仓山麓,文中提到、西与婼羌接有误。婼羌地处最东,不可能接。
    

 

     (十二)皮山——现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尚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人叫破城子。
    《新疆图志》注:汉,皮山国地。约三世纪前,皮山国为沿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被于阗国吞并,后来又复立。三国时为皮穴国,北魏时为蒲山国。《西域图志》作“皮什南”,皮什南急读则为皮山。《欲定皇舆西域图志》作“皮什雅”。西周,隋唐皆属于阗。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皮山地属叶城县,隶属喀什噶尔道之莎车府。《新疆大记外编》注: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9月,从莎车坡斯坎地方置县曰泽普;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奏治叶城之固玛地方,更名皮山。由叶城析桑株、固玛三十八庄置县;民国九年,即1920年皮山县隶属和田道;1929年皮山县属和田行政区辖治。

    

    (十三)西夜——现新疆皮山西南。
     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都所在地。西汉时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余户,养兵1000人。人种与羌人相类。经济以游牧为主,地产玉石。东汉时人口达万余人,户增至2500,养兵达3000人。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俱波”或“朱居”,国力且有发展,曾并吞帕米尔高原上的蒲犁国、德若国和依耐国。其王族为疏勒人,语言与于阗语大同小异。
   走近西域(二): <wbr>西域三十六国史考 <wbr>(节选二)

   (十四)蒲犁——现新疆叶城东一带地方。
    《汉书•西域传》云:“蒲犁国,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商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车。种俗与子合同。”蒲犁国虽归于氐羌系,为游牧行国,但其先族却是华夏族番禺氏族部落。其祖先是帝舜(名俊)。《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摇梁,摇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的后裔族以“番禺”为号,又形成许多支裔族。其中的一支又和京(又写作禺京、吾京)人居导,迁于蒲(今山西永济),又称蒲人。蒲人在漫长的发展、迁徙历史中又结合了戎族(含氐羌),又称蒲戎。蒲戎的一支约于战国时期迁入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再迁入葱岭而立国。《西域图志》卷一八记载:“喀尔楚在葱岭中,由塞尔勒克西行一百五十里至其地,有小城,叶尔羌谔斯腾南源经流其阳,东距叶尔羌五百余里,东北至喀什噶尔亦如之。自塞尔克以西,在叶尔羌西境外,于汉当为蒲犁国地。后汉无蒲犁而有德若,且云东与子合接;今塞尔勒克与裕勒阿里克、库克雅尔相接,知德若即蒲犁地矣。《魏略》满犁、亿若二国并载,而满之与蒲,亿之与德,应属传写之讹。”岑仲勉《秦汉史》认为:以喀尔拟汉蒲犁,失在偏于东南。何光岳《百越源流史•蒲戎的分布》则认为“喀尔楚”是汉蒲犁国故地。他说:“《汉西域图考》一谓蒲犁当乾竺特部北境,亦属无据。沙蜿言,乞儿吉思人所称咯尔楚,即塔什库尔干,今蒲犁县治,大食人呼为塞勒库勒。蒲犁又在莎车西五百里,则应于大帕米尔求之。”他又说:“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又有蒲犁国。蒲犁与蒲类、蒲离音相近,疑为蒲戎人西迁至西域时分为两支,一支走天山北路而建蒲类国,一支走天山南路而建蒲犁国。两国同源”。“波密却番母之意,帕米尔乃因蒲犁人迁此,而谓此山为‘蒲人之母亲’,即蒲犁人的神山和祖母山之意”;“蒲犁是帕米尔最古老的居民,故叫其为帕米尔,即波密尔,与蒲犁乃一音之转。塔什库尔为‘八帕米尔’之一,在帕米尔东部,说是蒲犁故地亦是有道理的。”并将他们归入氐羌按《汉书•西域传》记载的蒲犁国方位(不确切),说它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是正确的。
    

    (十五)依耐——现新疆英吉沙东南东勒库尔依耐和蒲犁两国虽小,但是汉唐以来东西交通要道。唐玄奘从天竺(现印度)取经回国,取道于此。
《汉书•依耐国传》载:“依耐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胜兵三百五十人。……少谷,寄田疏勒,莎车。”依耐分布区在今塔什库尔干。氐羌族属。依耐国位于现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都城是卢城。户数125,人口670,350名战士。民俗与相邻的子合国一样。当地的羌族过着草原游牧部落生活。
    

    (十六)莎车——现南疆莎车县,后被于田吞并。
  一作渠沙。位于于阗之西、疏勒东南。《唐书》称之为紧馆,元代称之为雅尔宥,明代称叶尔钦。今称为叶尔羌(Yarkand),为新疆省少数都会之一。《西域闻见录》卷二谓,‘叶尔’是地,‘羌’是宽广,回人称为叶尔奇木。
  《大唐西域记》中并无此国的记载,但别记此地有斫句迦国(旧称沮渠),其书卷十二云︰“淳信三宝,好乐福利。伽蓝数十,毁坏已多,僧徒百余人,习学大乘教。(中略)此国中大乘经典部数尤多,佛法至处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又依《梁高僧传》卷二载,鸠摩罗什尝住此国一年,跟随莎车两位王子(兄名须利耶跋陀,弟名须利耶苏摩,俱出家为沙门)研习大乘教。汉代,班超在西域,曾率领于阗等国军队共25000人联合进攻莎车国(都城在今新疆南疆莎车附近)。龟兹国王派遣50000军队救助莎车。班超召集部将和于阗国王商议说:“现在我们兵力比敌人少,不如假装各自散去,于阗军队往东,另一部分人往西,在夜里出发时把响动弄大一些。”龟兹王听说班超军队撤退后非常高兴,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去西边阻挡班超,派八千骑兵去东边征讨于阗。班超听说大股骑兵已经走了,立刻密令各部勒兵,鸡叫时奔赴莎车国大本营。莎车国见来了汉兵即时大乱,四散奔逃,班超斩杀敌人五千多人,获得大量牲畜财物。莎车国投降,龟兹等国军队也撤退了。经过这一仗,班超的名字威震西域。
    

   (十七)疏勒——现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
   相当于今新疆之喀什噶尔。现为一纯粹的回教都市。位居西域南、北两道的交会点,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云︰“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慧苑音义》卷中注疏勒国︰“正云佉路数怛勒,古来此方存略呼为疏勒,人又讹数音为疏。然此名乃是彼国一山之号,因立其称。又或翻为恶性国,以其国人性多犷戾故也。”《大孔雀咒王经》卷中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曾载有“疏勒”之名。而与此相当之梵本《圣大孔雀明王经》有不同记载,我国史书又称之为佉沙、伽沙、迦舍、竭叉等。此外,《慧琳音义》作迦师佶黎,《元史》则称之为可失哈耳或可失哈里。
  该国占地利之便,与佛教接触甚早。依《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安帝元初年间(114—119),臣盘(疏勒国王安国之舅)尝被遣送至大月氏作人质,迦腻色迦王为之建伽蓝。又《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下载有其于当时所住伽蓝与习定的遗迹,文云︰“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中略)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中略)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依此推知,此国最迟于二世纪初期已有佛教传入。后秦鸠摩罗什尝至此国顶礼佛钵,并于此国止住一年。潜心诵习阿毗昙、六足诸论与《增一》、《阿含》诸经。其后,僧人智猛亦至此瞻拜佛迹与石造之佛唾壶等。
     东晋法显时,此国尝举行“般遮越师”(即五年大会)。《高僧法显传》记述此会情形谓︰“会时,请四方沙门皆来云集,集已庄严,众僧座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华,着僧座后铺净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时。王作会已,复劝诸群臣,设供供养,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乃至七日。”隋代,南天竺僧达摩笈多于来华途中,路经此国,为该国僧众讲《说破论》(一作《念破论》)与《如实论》各二千偈。唐玄奘入竺,亦行经此土,谓该国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多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中唐以后,回教徒入侵,佛教殆绝。佛典中,关于此国之记载颇多。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东汉永平十六年(73),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杀其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第二年,军司马班超派人到盘稿城劫持兜题,并召集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此后班超一直驻守在疏勒。永平十八年(75),焉耆趁中原帝丧,攻没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共守盘稿城,虽士卒单少,拒守岁余。戊巳校尉耿恭以疏勒城侧涧傍水,也从金蒲迁居到此城,抗击匈奴。后来匈奴壅绝涧水,耿恭又在城内穿井坚守,匈奴不得已退走。以后,车师叛,与匈奴合攻,耿恭食尽困守,与士卒同生死,最后只剩下二十六人,也坚持援军到达击败车师。汉将的英勇受到疏勒等地人民的爱戴,班超受诏还京时,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自刭。当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班超不忍离去,更还疏勒,捕斩反者、击破尉头,疏勒复安。此后班超一直坚守在疏勒。建初三年(78),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扜弥兵一万人,击败姑墨。建初五年(80),平定了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乱。建初八年(83),班超任将兵长史,以后数年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耆。永元三年班超任都护乃迁居龟兹它干城,由军司马徐干屯疏勒。在延光四年(125)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平定车师后部叛乱时,鄯善、疏勒等都遣兵来助。永建二年(127),疏勒王臣盘受封为汉大都尉,以后也曾随汉使平定叛乱。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知道疏勒当时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十八)尉头——现新疆南疆乌什、巴楚地。
     《汉书•尉头国传》载:“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类乌孙”。尉头是西域北道十二国中的游牧民族。与乌孙,匈奴有近亲关系。由于是游牧民族,故王治也无定处。其分布地在今托什干河中游以南地区。
    

     (十九)温宿——现新疆阿克苏和温宿一带。
     《汉书•温宿国传》载:“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鸟孙赤谷城六百一十里。土地物产与鄯善诸国同。”温宿的分布地区在今托什干河东南,治所即今之乌什。王莽时西域动荡,姑墨王杀温宿王,兼并了温宿。现新疆温宿县、乌什县境内,阿克苏河支流托什干河中游。其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为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都城是温宿城。2200个住户,8400口人,1500名战士。国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
   

    (二十)尉犁——现新疆库尔勒、尉犁地方。后被焉耆吞并。
     《汉书•尉犁国传》载:“尉犁国,王治尉犁城。去长安六千七百五十里。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尉犁候、安世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至都护治所三百里,南也鄯善、且末接。”尉犁在今新疆库尔勒境内,博斯腾湖西南。文中说南与鄯善接有误,应为东南与鄯善接。国都尉犁城建在石岗上,地势险要,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使得城池无法被入侵者攻破。而石匠们则把石材垒砌在城门、城墙、宅府上,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
    

    (二十一)姑墨——现新疆南疆拜城一带。
    《汉书•姑墨国传》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候、辅国候、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出铜、铁、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姑墨的分布地区为今叶尔羌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新疆阿克苏。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
  姑墨国原址位于新疆阿克苏一带。姑墨国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出铜、铁、雌黄。首都是南城。汉代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使。三国时属魏,东汉以后归附龟兹。唐朝又设姑墨州,属于龟兹都护府的一大重镇。传说该地有一位巧言擅辩的法师,在姑墨国很出名。他常向别人吹嘘:谁要能辩赢我,我甘愿砍下自己的头颅。有一天听说有一位叫鸠摩罗什的高僧回国,法师前往与他挑起论战,不料三招之内便败下阵来。这件事更使鸠摩罗什名声鹊起,龟兹国王听说后,亲自来到姑墨国,请他为龟兹王宫的座上宾。
    

    (二十二)卑陆——现新疆阜康县以北 
     《汉书•卑陆国传》载:“卑陆国,王治在天山东乾当国。去长安八千六百八十里。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八十七里。”卑陆国分布地区为今准噶尔盆地南缘,至乌鲁木齐市东南一带。治所乾当国,在今甘河子一带。
    

     (二十三)乌贪訾——现新疆离现玛纳斯北和昌吉附近。
     《汉书•乌贪訾离国传》载:“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八十里。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候、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
   

     (二十四)卑陆后国——现新疆阜康县东。
    《汉书•卑陆后国传》载:“卑陆后国,王治番渠类谷。去长安八千七百一十里,户四百六十二,口一千一百三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候、都尉、译长各一人,将二人。东与郁立师、北与匈奴、西与劫国、南与车师接。”卑陆后国在卑陆国西,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番渠类谷可能在今九运街附近。
    

    (二十五)单桓——现新疆玛纳斯东北。
 《汉书•单桓国传》载:“单桓国,去长安八千七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候、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单桓国人口最少,分布在劫国西南,今乌鲁木齐市西北郊。
   

    声明: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博文推荐:

话天籁之音:五千年音乐史考

走近历史:你知道黄帝之前还有七十八帝吗?

中华文明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上古洪水传说印证:诺亚与伏羲属同一个时代

校正历史:中国奴隶社会是从黄帝开始的

流传万年的谎言:是禅让还是篡位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国姓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