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自我存在意绪的猎获与言说

(2013-12-12 13:19:10)
标签:

转载

这次研讨会之前,王春林老师另写有一篇对我散文的解读文字,因时间关系,会上专谈了小说,因此将这篇评论贴于此,感谢王老师盛情。

 

 

自我存在意绪的猎获与言说
——对闫文盛散文的一种描述与理解


王春林

 

  作为现代文学文体之一种,相较于其他几种文学文体,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如何?散文到底应该获得一种怎样的理解与定位?对于我而言,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倘就表现形式特征而言,其他几种文体的归约性很强。譬如,诗歌要求分行与强调内在节奏;小说强调虚构性,强调人物形象塑造;报告文学要求“非虚构”特质;戏剧则必须具备舞台形式。相比较来说,散文可以说是归约性最低的一种文学文体。惟其因为散文的文体归约性最低,所以,这一文体的基本属性问题至今在学界依然是众说纷纭的状况。在这里,我自然也不可能说出什么高明的见解。只是因为集中阅读了闫文盛的一批散文作品,产生了一些感想。这些感想,一部分可以说是关乎整体意义上的散文文体的,而更多地,恐怕却只有在针对闫文盛的散文时方才有效。
  某种意义上,闫文盛是一个文学领域的全能型选手,戏剧之外,举凡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文学批评等诸种文体,皆有一定的写作成绩取得。但相比较而言,成绩与影响最大者,还得算是散文了。能够以散文集《失踪者的旅行》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就是一不容忽视的有力明证。在认真地读过闫文盛写作于2001年到2013年之间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之后,我以为,“自我存在意绪的猎获与言说”这个看法,大约算得上是对于闫文盛散文思想艺术品格较为到位的一种理解概括。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把散文归之于一种抒情性文体加以理解,好像抒情性果真就是散文这一文体的本质规定性所在似的。但在闫文盛的散文中,我却无论如何都无法从中读出抒情的味道来。联系我这些年来陆陆续续读过的那些现代散文作品,那样一种更多地来自朱自清、冰心、杨朔、刘白羽等散文作品的抒情散文的艺术理念,在我的心目中日益处于严重动摇的状态之中。与其说抒情性是现代散文的艺术规定性,反倒不如把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入思索理解为现代散文的艺术规定性。最起码,闫文盛的散文写作,应该被看作是这种观点的有力支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把闫文盛这样的现代散文称之为沉思散文(姑且杜撰这样一种说法)。尽管无法确证闫文盛的散文是否存在着总体构思这么一回事,但假若把这些分别写作于不同时间段落的散文作品连缀在一起,你却不难从中还原出闫文盛迄今为止的人生成长历程来。而这也就意味着,闫文盛无意中写出的,正是自己的人生行旅步伐:如何从一个乡村沉默寡言的少年,成为一位中专的学生;中专毕业后不甘心于回归本乡本土,差不多长达十多年的从南方到北国的辗转流浪过程;怎样地不放弃文学写作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位小有成就的青年作家。从一种象征隐喻的层面上说,他的那本“失踪者的旅行”的命名本身,就可以被视为闫文盛生命历程的一种恰切逼真写照。假若说散文中也有所谓主人公的话,那么,闫文盛作品中的主人公,显然只有一位,那就是“我”自己。细致检点一下,就不难发现,很多篇什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语词,就是“我”。更进一步说,“我”不仅出现的次数最多,而且,“我”身上所强烈透露出的一种气息,就是永远都在路上的那种漂泊感。“漂泊中存在”与“存在中漂泊”,可以被看做是对闫文盛散文所具意义的一种概括与定位。这一点,能够在他的诸多篇章中获得印证。比如,“一个人的夜晚。从一九九三年或者更早的年份开始的简单抒情仿佛一个符号,它连接起我的故土和漂泊之旅。我在奔波穿梭中记录的片段把自己的生命无限地扩散。”(《夜晚》)再比如,“但通常我并不能如此豁达,我经常性地,步入一个奇特的思虑的深渊里去。我的繁密的生活的一部分,同我的闲暇时刻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不同。有时会格外地忙碌一些时候,世界向我启动了一扇神秘的门,这样的进程延续到我的身体感觉到疲惫为止。我的工作给我一个友好的明示,接下来的日子,我恢复到先前的光阴里去。我费尽心机,去找寻那有意义的部分。”(《向内的旅行》)阅读闫文盛的散文,给我们一种突出的感觉就是,仿佛只有在漂泊的路途中,作者方才能够充分地领略存在的意味。“是的,就如同那深深浅浅的印痕,生命在断断续续的旅途中显示了它的深度和光环。”“一个人能够永远以异乡人的心态去过活,其实是一种意志力的高度体现。他必须有非凡的自信,否则,他可能在背井离乡的孤独中变得疯狂。”“因为要让我们听懂,他们不免在山清水秀中加入了一丝风沙灰尘。”(《外乡人》)从根本上说,这种漂泊感,既是生存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句话,闫文盛所捕捉传达出的,是双重意义上的漂泊无依之感。
  因为一直渴盼着能够远远地离开自己的故乡,去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异地他乡生活,闫文盛在十大几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故土。此后虽然也还会不断地有重返故乡的机会,但面对故乡时,却再也难以生出一种主人的认同感来。问题在于,故乡固然已经面目全非,已然不再是自己的故乡,但他乡,却也一直未能给闫文盛带来类乎于故乡的踏实感觉。就这样,原初意义上的故乡不复存在,新的故乡却无处寻觅,对于闫文盛而言,一种找不到精神故乡的“失乡感”的产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在这里居住得足够久,对这里的一切了解得深透,因此有朝一日我走出去了,无数记忆被凝缩到一处,我都无法从村庄的气氛里解脱出来。”“那些年里我所经历的离别,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做总结?随着岁月的加深,我以前熟识的面孔慢慢地沿着既定的方向老去。每每回到家中,母亲总会与我唠叨这些事情,而我借故走到院子里的空敞处;我在琢磨着这两个被我拥有过的时间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哪一个又被我自己突兀地弄丢了?”(《些许旧光景》)“我们身如浮萍——而我们为什么又总是身如浮萍?在我结束了长长的漂泊,回归到父母和亲人身边时也总免不了这样的追问——团圆的日子无论多长都是稍纵即逝,我只记得离开和远游的时刻。这样的敏感或许是无意义的,但我们活着所有的价值都如迷雾,佩索阿说”(《主观书•团圆》)其实,如同闫文盛这样一种“失乡感”,是现代人一种普遍的难以寻找到能够皈依的精神家园的共同心理感受。
  闫文盛所特别善于捕捉的,是一刹那的主观意绪。甚至于,在很多时候,你都很难判断,他这样一种带有明显悖谬性质的意绪究竟从何而来。比如,“我有一些思想难以为我所察,当我意识及此,我知道,那种久违的对抗性是构成我生活在此的一个源头。我的整个身心都被这种无来由的困惑折磨着,许多年如一日。”(《主观书•身心之累》)一方面,作者强调自己的一些思想连自己都难以察觉,但在另一个方面,他却又明确地告诉我们,自己其实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那种久违的对抗性是构成我生活在此的一个源头”。两相比较,一种相互冲突的悖谬性的存在,就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与我们所习惯于阅读的传统散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是到了晚近一个时期,闫文盛的散文中就越是表现出一无人物,二无故事的特质来。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篇什,恐怕就应该是他那一组被命名为“主观书”的散文。诚如篇名所示,这些文章通篇都是对于主观意绪的一种真切记录。尽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论文,但究其思想价值,恐怕却在于对于自我存在的观察与思考上。“不,我无法找一个替身。尽管我希望如此。三十四年了,我看到时间也在分解。而我只是经过。我是我自身的旅人。”(《主观书•身心之累》)“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事实,但千真万确,我们都在生前经历着自己的腐朽,直到整个身心、躯干——成为一个巨大的虚空。”(《主观书•片面的死》)“现在我简直都无法复述那些日子了,在怀旧和孤寂之中写下第一首诗,从此开始了以虚无对抗虚无的漫长旅途。”(《主观书•团圆》)也正是在对于自我存在的静默观察中,闫文盛发现了一种巨大虚无感的存在。很多时候,这种虚无感甚至会弥漫于整个文本的全篇。以至于,我们完全能够借用萨特那部“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著作名称来涵盖闫文盛的这些散文文本。然而,归根到底,闫文盛并不仅仅甘心于这种虚无感的传达。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这种散文的书写行为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对抗存在虚无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惟其如此,闫文盛也才会强调,自己的写作其实是一种“以虚无对抗虚无的漫长旅途”。
  尽管属于不同文体的书写者,但在阅读闫文盛散文的过程中,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要联想到当年那位以“自叙传小说”的创作而著称于世的前辈作家郁达夫。他们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在于,都非常倾心于自我的人生历程尤其是精神漂泊之旅的艺术书写。但在充分肯定闫文盛散文写作已经取得相当突出成就的同时,我们却也不能不指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假若说闫文盛散文的成功在于对自我的艺术审视和表达,那么,他的不足之处也显然在此。说实在话,尽管关注书写他人的篇什在闫文盛的散文中所占比例甚小,但其中的一些篇什却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曾经出现在几篇散文中的那位母亲形象,即是如此。或许是因为作者和母亲有着过于深切的情感维系因而有着贴切理解的缘故,虽然所费笔墨不多,但那样一位长期被生活所戕害的内心有着难以摆脱的幽怨的乡村农妇形象,却已经跃然纸上,令人痛心,使人过目难忘。强调这一点,就是想要提醒闫文盛,自我的存在固然重要,但自我之外包括母亲在内的世界却更为阔大。我所寄望于闫文盛的,就是尽可能地彻底摆脱散文写作中多多少少存在着的那样一种自恋、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的缠绕与纠结,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为开阔的外部世界、他人世界。庶几如此,他的散文写作就有可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企及更为高远的思想艺术境界。
  
  
  
  
  
  
  
  
                                    2013年11月19日夜23时许
                                        完稿于山西大学书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