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睿王府里爆竹喧阗黄羊祭灶

(2018-02-09 15:08:26)
标签:

睿亲王府

春节

祭灶

习俗

分类: 礼制习俗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记述了黑山村乌庄头乌进孝给宁国府用大车运来大批年货及各项折银二千五百两。这大批年货,用“红禀帖”开列甚详,其数目之大,非常惊人。

1922年农历腊月中旬,在睿王府东角门内随侍处门前,停放满载大批食物的车辆,这是盛京(沈阳)来的大车。其实,类似《红楼梦》所描述的情景,在王府里是现实存在着的。

睿亲王府在同(治)光(绪)(1862—1909)之际,从东北辽中、辽阳等县来的大车,多达八辆,后来减为四辆,而金寄水亲眼所见,只剩两辆了。这两大车食物的品种虽不及《红楼梦》上所描写的那么多,但其数目也不算少。诸如大鹿、麅子、笼猪、野猪、黄羊、汤羊、山鸡、野兔、银鱼、紫蟹、蜊蝗以及榛子、松仁、红枣、栗子各种干果和东北名产香水梨干、冻梨……还有扫炕用大笤帚等等,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此外,也有“折银”约两千多两,折大洋三千元左右,惟独没有活物。因其中黄羊是祭灶用的主要供品,所以每年来的东北大车,不得迟于腊月二十一、二两日。

祭灶是古老的习俗,最早是夏祭,汉代以后始改为腊祭。祭灶用黄羊,其说甚古,见《后汉书·阴识传》故《燕京岁时记·祭灶条》才说“二十三祭灶,古用黄羊。”到了晚清就只内廷和王公府第仍用黄羊祭灶,而朱门大宅已不常用。迨至1924年以前,除逊清小朝廷外,王府沿用黄羊者则已寥寥无几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睿王府除了春联、门神、廊灯、壁灯悬挂齐整以外,还要在“银安殿”后,仪门以前的院子里,扎个丈许高的木架,以应燃放鞭炮之需。前文曾说悬挂灯笼是为祭灶增添色彩,其实祭灶时所点燃的,只限神殿前廊上六盏牛角大灯和仪门内外四盏玻璃上画“五福捧寿”的挂灯以外,其他诸灯一律不点。而这十盏灯,侯祭灶完毕,即行熄灭。用当时的王府用语来说,叫做“樽节”,即节约之意。

这天傍晚,专司祭灶的“随侍”和“苏拉”等人,在神殿的东二间内,专为“跳神”煮肉的大锅前,设摆供桌,依次摆好供品。供品包括关东糖、糖瓜、江米糖、糖饼、桂圆、荔枝、红枣、栗子,以及草料、清水、香蜡、纸马等物,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只黄羊,平放在一个大木槽里,放在供桌后面,故称之谓“黄羊祭灶”。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有的鞭炮就响起来,到了戌正(晚八时),神殿上便有了动静。金寄水童年时代,站在内院正殿“安福堂”的前廊子上,向南一望,通过板子墙的裂缝空隙,便影影绰绰地看见神殿后纸窗上烛光掩映,这就到了祭灶的时刻。待悄悄地溜到殿后,欲探其妙,则只听靴声,不闻人语。此情此景,与南宋诗人刘克庄的那“深夜潜烧祭灶香”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何其相似。主祭者自然是一家之主。古代习俗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时不仅忌妇女,就连太监不得进殿伺候,只有“随侍”人员随侍左右。为时不久,便听到“随侍”的当中一老者高喊一声“点鞭” !殿外“随侍的”依次传声。接着,鞭炮齐鸣,冲天震地。此时府外四周的居民家也在祭灶,鞭炮声此起彼落,连绵不断。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即为送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王翌日朝天,报告一年工作,所以先期欢送请吃,央它“上天言好事。”供品中的关东糖,就是为了要粘住贪吃的灶王的牙齿特备的。这番盛况真象古诗所说:“天阔神骖驭,灯青喜结花”。热闹一阵子以后,被粘住了嘴的灶王,高高兴兴上天向玉皇禀报人间的“好事”去了。不好的事情,大概只好包涵包涵了。

鞭炮燃尽,神殿上灯火全熄,祭灶王的仪式宣告结束。约半小时左右,有数名太监手捧黄地蓝龙食盒,内陈各色供品,其中以关东糖、江米糖、糖瓜、糖饼为数最多。由他们分送各院,名曰“送供尖儿”。这时无论尊卑长幼,或多或少地都必须捏一点儿糖、果送到嘴里,这叫做“灶王爷上天,取个吉利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