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王府里春节话新
(2018-02-13 09:18:25)
标签:
元旦春节祭祀守岁辞旧迎新 |
分类: 礼制习俗 |
“大年初一”这句老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言。在古籍上也有不同称谓,如“履端”、“三元”(即所谓“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这些古老的词儿,渐渐淡出历史,惟有“元旦”一词,至今沿用。但指的是阳历一月一日,也叫新年。把农历新年改称“春节”,只是二十世纪初叶的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于1911年12月29日规定,元旦为春节。所以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古代则以立春为春节。旧时“过年”,是指由初一到初五,本文所记,包括这五天。
金寄水回忆时记得上一个甲子年(1924)的正月初一,恰逢立春。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立春是一年二十四个节候的第一个,两个节日同在一天,实所罕见。在王府生活中,元旦贺岁是件大事,若不逢立春,其礼节仪式大体与除夕辞岁相同,先是贺新禧,然后拜年,真是车马喧阗,欢腾竟日。由于那年恰值立春,贺岁完了,还要“迎春”。
迎春是在“安福堂”院内,朝正东方设摆供桌,供奉“春神码”,焚香祭之。“春神码”即“春牛图”。此图画面为一个牛童,上梳双髻,下赤双脚,手执柳枝赶着一头牛。故在宫廷又叫“祭芒神土牛”(清制,每年六月钦天监定出次年春牛芒神的规定,在冬至后辰日取水土塑造),王府只供春神(即“青帝”)图像。一作“苍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储光羲《秦中守岁》诗云:“众星已穷次,青帝方行春。”即系此东方之神。祭毕,互道“春喜”,阖府上下要吃水萝卜,名曰“咬春”。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春困”。祭春按其惯例,要吃春饼,因这一年立春是正月初一,府中长辈吃素者居多,故循例阖府人丁仍吃饺子,免食春饼。
王府管饺子叫做“煮饽饽”,北京民间亦然。煮饽饽的馅儿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说的是素馅的,馅儿以葫萝卜、大白菜为主,配以香菇、冬笋、芝麻、面筋、油条,以及其他素食,用香油搅拌,名曰“全素煮饽饽”。荤馅儿饺子也不下五、六种之多。有白肉干菠菜、猪肉韭黄、鸡肉冬笋、羊肉白菜的、猪肉韭菜的……这许多样的饺子,有的出于饭房,有的由里边亲自制作。里边包的饺子不完全出于内厨房,而是上下主仆一齐动手,以示“井臼同操”。这不只过年,平日吃饺子也是如此。初一的午饭,除荤素饺子之外,例有各种冷盘年菜,如素咸食,炸芝麻条,香菇焖面筋,芥末火敦,谓之四素;山鸡丝炒甜酱黄瓜丝,山鸡丁炒果子(包括核桃仁、大扁、榛瓤、松子、琐琐胡桃等),肉丁榛子酱,酥肉,谓之四荤,除这八道菜必不可少以外,还有山珍野味等等。五天过年,餐餐如此。
初一至初五,这五天的午饭后,则是至亲“官客”(男人的通称)前来拜年,多是先到小影堂叩拜,继而向内眷中的长者拜年,送往迎来。初一晚间,窗户一上,众皆就寝。这时自除夕伊始,王府中少有的宁静。
初二上午,祭财神(俗称赵公元帅)。睿亲王府在花园“桐荫堂”后院有一幢座西朝东歇山顶二层三间楼房,楼上供奉财神。相传财神喜食荤,所以供品与各处佛堂有所不同。供品包括:三盘熟鸡蛋、三杯白酒和“小三牲”(即猪头、鱼、鸡)。上祭时,鞭爆声如炒豆,烟火冲天。所燃炮竹品种繁多,除二踢脚、霸王鞭、天地灯外,尚有葡萄架、金盘落月、炮打襄阳城等花样,可惜今日已不多见。
祭财神这天的午饭,除吃饺子外,还要吃馄饨。饺子形似元宝,馄饨形似银锭,两者似乎均与招财进宝有关,所以,必需备办这两样食品,缺一不可,年年如此。初三至初五,民间还有所谓“破五”,王府则无非是白天迎客,晚上张灯,至戌末就寝,没有其他重要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