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塾先生”和他的“袖珍学校”

(2008-05-02 10:04:13)
标签:

文化

分类: 《脚印漂泊》专辑


   在地处黔、渝、湘三省区交界处的一个苗寨,一名教师在25年前把一所“学校”建在了自己家里,后来,他退休了,为了寨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重拾教鞭,义务当起了“孩子王”,并培养了一名“接班人”——

 

                         “私塾先生”和他的“袖珍学校”
                                  ◎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文/图

“私塾先生”和他的“袖珍学校”

 

                                   ■ 搬进家的教学点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4月22日,一阵阵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读书声从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硐口村溜逗坪石维成家里传出。
    这间教室是一楼一底四壁透风的砖房,约30平方米;它的左边连着石维成家的厨房,10余张歪歪倒倒的课桌后,20余名学生挤在一起。教室的中间立了一根柱子,将桌子分成两排,一边是三年级,一边是四年级。教室的右边则堆放着一架打米机和扬米的风箱、箩筐,角落里数十把扫帚整齐的堆放着。教室上方的几张玻璃瓦透下几缕明亮的光,地上凸凹不平,一条小狗在学生们的脚间穿来穿去,一只母鸡也带着几只小鸡来教室里踱步。
    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水胶鞋的石维成,站在一块用两根本棍支撑着的黑板前讲课。黑板中间被石维成划了一道线,左边写的是三年级12课《翠鸟》的段落大意;右边写的是四年级的内容。此时,四年级的学生石琳正在擦黑板。石维成的爱人麻元芝在紧挨着教室的厨房里生火煮饭,不时飘过来的几缕青烟让几名同学发出咳嗽声。
    从这间“特殊”的教室里走出去的学生,有的正在读大学,有的成了个体老板,有的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
    溜逗坪有53户,300余人。其东北与湖南省花垣县茶硐镇接壤,西北与重庆市秀山县洪安乡相邻。这里海拔1000米左右,山高路远,民风淳朴。1964年,这个苗家山寨有了低年级教学点。1969年,石维成拿起了教鞭,一个人既当校长,也当教师。1980年,教学点的教室被拆,石维成将自家关牲畜的茅房腾出来改作教室,茅房一头的猪牛圈里发出的臭气伴随石维成和他的学生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1984年,石维成盖了新房后,将教室搬了进去,直至如今。

 

                                  ■ 退休之前家长急

 

   熟悉石维成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娃娃脾气”,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总爱与他们嘻闹,缘于此,他的爱人说他是“老娃娃”。正因为他喜欢和“鼻涕虫”玩,孩子们都喜欢既是老师又是伙伴的石维成。
    在教学中,石维成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溜逗坪”特色的教学方法:对刚跨入校门的孩子,就用苗话教,再过渡到普通话;对入学一年以上的学生,经常组织他们看电视、看影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年来,从这个教学点升到该村硐口小学去读的学生,成绩在班上几乎都是名列前茅。曾有几所条件优越的学校欲把石维成“挖”过去,但石维成舍不得这个建在家里的学校和学生。
    若是遇上浓雾弥漫及暴风雨雪的天气,中午时,就会有十余个学生捧着饭盒或玻璃罐等围在石维成家灶头边,与他们一家一道吃饭。冬天,学生们早上带来的饭冷了,石维成的爱人就将他们的饭倒在锅里热一下,曾有不知内情的外地人见此情境,惊叹他家“娃娃多”。接送学生是石维成的“必修课”:坝得、朵着两地的学生距他家有四五里路,遇上雾大及雨雪时节学生们不敢独自去读书也不敢回家,石维成就去山路上接,放学后又护送他们,石前、石登榜、石登成等学生称“是在石老师的背上长大的”。
    2000年,当了31年民办教师的石维成转正了。接到消息这天,石维成说,自己没感到有什么激动,这些年与学生们的相处,感到自己已离不开他们了,所以对转不转正没大悲也没大喜。
  转正后,石维成已接近退休年龄了。这时,广大学生家长急了,他们担心石维成退休后,自己的娃娃就无着落了。
 
                                  ■ 重拾教鞭苗寨乐

 

    2002年10月,石维成办理好了退休手续。“私塾先生”和他的“袖珍学校”
    石维成退休了的消息像一枚重型炸弹在溜逗坪炸开了锅,村民石百顺、石维世等人找到石维成商量,恳盼他再教几年。他们的理由是:寨上的孩子去硐口小学读书往返要走6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孩子小了吃不消,加上他们信赖石维成的教学质量。
    是继续教下去还是安度晚年,那一段时间,石维成的确有些犹豫,无从选择:许多时候,当石维成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心里总感到很不是滋味。特别是有一次,一名学生问他:“老师退休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退休了就不管我们了?”听到这句话,石维成不知怎的竟泪流满面。于是他决定再拿起伴随了自己33年的教鞭,继续留在讲台上。石维成还要教书的消息让寨上沸腾起来。
    学校建在石维成家这些年来,其家人为啥不反对呢?石维成道出了原由:爱人麻元芝从未踏进过学堂门,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上街赶集买东西不会算帐,经常吃没文化的亏,因此她对此事很支持;两个儿子现已成家,其孙子在自己教的班上读过书或正在读书。石维成说自己七八岁时是在湖南花垣县茶硐读的书,每天徒步往返近10公里的山路,若自己不教书了,又没人愿来这个教学点工作,那么这个教学点就会垮,这些学生就得到3公里外的硐口小学去读,他们就会重复自己几十年前求学时的辛酸。
    仍然站在讲台上的石维成逐渐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很沉。毕竟,岁月不饶人啊,自己与这个教学点能并肩到多久呢?他明显感到精力已大不如前。

 

                                ■ 如今有了“接班人”

 

    在去年9月份前,石维成家里的教学点上只有一、二两个年级,整个“学校”不足30人。
    从去年起,石维成就物色起了“接班人”,几经筛选,他将目光锁定在了本村39岁的村民石莉身上。当时,石莉正与爱人在浙江宁波打工。石维成无数次致电石莉,希望她能回来帮帮自己的忙,因为溜逗坪的人太贫苦了,要让这些娃娃今后有个奔头……石莉毅然辞去了那边月收入600元的工作,回到了溜逗坪。
   2004年9月份,在石维成手把手的指点下,该教学点将一、二年级分离出来,在石莉家的堂屋里落户,石维成家里则成了三、四年级的教室。现在石莉所教的一、二年级共有学生37人,石维成所教的三、四年级共有学生27人。学生中不仅有本寨的,邻寨邻村的学生也慕名前来。
    自从退休后,石维成除了领退休工资,对于教书他却是在做义务,经常碰到家长一时拿不出钱交书学费用向他赊帐的事,到现在还有两三千元的帐未收回。为了省钱,他用粉笔是轻写轻放,以减少粉笔的磨损,一截粉笔写到只有黄豆大小仍在用。
    石莉如今教书的月收入不足200元,而且既不是“代课教师”也不是“民办教师”。在石维成的影响下,她已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孩子们了,虽然收入比打工时少,但心情比打工时愉快。
    放学了,拧着编织带做的书包的孩子们一下子消失在石维成的视野中。在许多日子里,石维成喜欢坐在自家院坝的李子树下,想着自己的心事。

 

    * 原载《铜仁日报》2005年5月14日、《贵州日报》2005年5月19日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