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处一普通农家里,大门上用黄纸书写的对联显得格外醒目。墙角的胶鞋和木板上的斗笠仍旧,而他的主人邓廷万却再也不会回来!
用生命浸绿山原
◎ 本报记者 马晓鸣
37岁的邓廷万是石阡县五德镇地印村的一名护林员。
2003年3月4日早上,为落实有关退耕还林工作,他像往常一样离家先来到了后坝村民组发放《护林公约》,并组织召开了“后坝退耕还林群众会”;天黑时又去高山村民组逐家逐户发放。傍晚下起了毛毛雨,且浓雾弥漫,他手持火把在泥泞的山路上穿行,于晚上10点钟左右来到了高山村民组胡安军家,胡说天色已晚,劝他明天再发放,他却坚持要在当晚发完。
第二天清晨,人们在小路边一条约3米高坎下的水田里发现了已停止了呼吸的邓廷万,他右手仍紧握着火把,内衣口袋里还有几张没有散发完的《护林公约》。
3月6日一大早,在斜风细雨中,老人们来了,与他同龄的人来了,小孩子们来了,镇里、县里林业部门的人也来了;络绎不绝的送葬人群绵延了1里多路,拥着邓廷万的灵柩缓缓移动……
当上护林员以来,邓廷万常随身带着镇林业站发的两件“宝”:一是计算器,一是钢笔。寨邻们都知道这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并与他埋入了坟中。
邓廷万去了,留下的是年过六旬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和两个10余岁的孩子。妻子胡安英仍然在无边的伤痛中煎熬。回忆起与丈夫的最后时光,一双粗糙如男人般的手捂也捂不住眼里的泪水。3月4日早上,劝他炒点剩饭吃了再走,邓廷万却说:趁早把群众会开了,把全部公约发下去,好迎接上面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检查,实在是忙得很啊。胡安英习惯了丈夫的早出晚归,默默目送着他消失在霏霏春雨中。
自退耕还林工程在村里实施以来,邓廷万好像有了忙不完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为村里500亩的退耕还林工程跑来跑去,把田里地里的活全丢给了妻子……看着胡安英为了这个家如此操劳,邓廷万有好几次热泪长流。
一些村民担心退耕还林后不得钱,邓廷万毫不犹豫拿出自家的2000元积蓄,并贷款8000元先行垫付。他在退耕还林上押上了10000元人民币,两个上学的孩子却连每天吃早餐的钱都无着落。这大半年来,邓廷万光是胶鞋就穿烂了整整5双,相当于平常两年中穿的鞋。
爸爸去了,13岁的邓刚和10岁的邓兵也不像原先那样爱与伙伴们玩了,有空就呆在家中陪伴着妈妈与爷爷奶奶。邓廷万的父母均已是花甲年纪,老来丧子,他们都难以承受这残酷的打击。母亲常常独自在一边数落不停:那天晚上为哪样要发那个纸纸,等第二天发不就不得出事了?
镇里的驻村干部王贵林曾与邓廷万朝夕相处1个多月,让他难以忘记的是:退耕还林丈量土地关系着对象户的切身利益,有人怀疑邓廷万会在丈量土地中为亲朋好友做手脚,便悄悄对他为一亲属所退土地进行了丈量,结果是不但没量多,反而少了0.045亩(如此误差按规定允许存在)。一次是今年初春他们一同到桐子档村民组时,看见一山头上在冒白烟,邓廷万不顾一切迅疾往山上跑,发现有人在此偷偷烧炭。不顾主人许诺用100公斤木炭私了此事,邓廷万坚决将炭窑砸毁了。
邓廷万在退耕还林中买来了塑料绳,用红布条打上结,用以布点打窝。那段时间,他拿着这条加工过的绳子走在坡上,人们都笑他为了退耕还林,怕连自己姓啥都不晓得了。邓廷万每个月只有240元的工资,他原本会篾活,又懂得茶叶加工,没当护林员时,每个月可收入1000余元。他曾与村民胡安全说:光算收入,当护林员是不划算,但人们信任我,不当这个护林员说不过去。
场门口村民组村民胡安敏望着自家土中吐着芽叶排列有序的树苗,想起邓廷万在土中忙碌的身影,就会伤心不已……与胡安敏有着同样心情的,在地印村何止他一人?在地印村采访邓廷万的事迹时,年长的、年轻的、年幼的,都有一桩邓廷万与退耕还林的动人故事。
邓廷万静静的去了,他的生命将换来满目青山。
*
原载《铜仁日报》2003年4月5日
▲
该文获“铜仁日报新闻奖三等奖”(2003年第2季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