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3个子女都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贵阳生活了20多年以后,又回到家乡背起了书包,走进了村小教室——
57岁,她读小学五年级
◎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文/图
■ 特殊的小学生
2003年10
月22日,星期三,上午。
石阡县中坝镇乐化小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琅琅的读书声从该校五年级教室里飘出。坐在教室前排的有一“特殊”学生:花白头发,脸上布满了皱纹,微胖的她正手捧语文课本,戴着老花镜,与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这名学生叫刘天珍,今年57岁,她的年龄比全校的教师都大。
■ 培养了3名大学生
刘天珍1972年与邻村一男人结婚。丈夫在外工作,她在家务农。1979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她所栖身的房屋,她含泪离别家乡,来到丈夫的工作地贵阳。
每天送走3个儿女上学后,她就去宿舍附近帮人打工。文化不高的她做不了其它活,只能靠卖点苦力贴补家用。让她欣喜的是儿子和女儿的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相继考上大学。如今,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小儿子和女儿在贵阳工作。
■ 报名那天差点哭了
刘天珍很惦念远方的老家。
2002年4月,她拖着病体执意一个人回到了石阡县中坝镇乐化村。回到老家后,她得到了寨邻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身体比在贵阳时好得多了。当年9月,她突然想到:过去才读过小学三年级,前些年又忙,该是趁机补充一下知识的时候了。
2002年9月2日,刘天珍拄着拐杖,来到了距家约500米的村小。老师们都认为她在开玩笑。得知她真要读书,爽快地为她报了名。“当时,刘天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好像怕我们不收她似的。”该校校长王永告诉记者。
■
学校为她开绿灯
刘天珍成了该校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学校原计划将四年级教室安排在一楼(泥地上),考虑到刘天珍有风湿病,将四年级教室安排在二楼。还准许她去教师办公室打开水喝,然而她不好意思去,每次都是教师为她端开水送至课桌边。她是全校唯一可以不上体育课的学生,每次的测验或考试,教师们总是特别关照,她往往用去的时间比规定的时间要多出一倍。
刘天珍的班主任董世道说: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一个寨上的,在学校里我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然而放了学,我们又是按照辈份称呼。
■ 同学都是乖娃崽
“刘天珍经常在下课时帮我梳理头发,她就像奶奶那样关心我们。”学生董婵告诉记者。班长向碧友说:“自从刘天珍来后,班上的纪律明显比原来好,同学们也好学多了,因为她这么大年纪了还来读书,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学习。”
同学们知道刘天珍需要一种田螺兑药,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大家纷纷去水田中寻找……
董敏、董雪等同学都喜欢与刘天珍一同上学,要么是刘天珍等他们,要么是他们等刘天珍。
刘天珍说:“我们班的这些同学个个都是乖娃崽。”
■ 想继续读下去
如今,刘天珍早已扔掉了拐杖,周末洗洗衣、看看课本,假期边复习功课,边种点菜,偶尔去同学家串串门。刘天珍自我感觉每天过得很充实。
刘天珍的作业本上,写的字和做的题目一笔一画很认真。教师和同学们都说:她每天上课来得很早,走得很晚,总喜欢向教师和同学们请教。班主任董世道介绍:刘天珍各科成绩都不错,但普通话说得比较差。
刘天珍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准备继续读下去。
*
原载《贵州都市报》2003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及国内数十家媒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