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忘却的采访

(2008-04-30 13:05:16)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散文

写在前面的话:
     记者,素有“无冕之王”之称。神圣的光环背后,记者成为“站在船头的了望者”,社会麦田的“守望者”。
     11月8日,是中国的第八个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本期所编发的这篇作品,是记者的真实体验,让我们共同走近记者的点滴世界吧。
     向奔波于新闻战线上的同行问好!
     向奔波于新闻战线上的同行致敬!

难以忘却的采访

 

                            难以忘却的采访
                                  ◎  马晓鸣

 

    不知不觉和新闻结伴已逾10年。往事渐行渐远。留存心中的新闻,是那些难以忘却的采访——

 

                             潲水油仓库探秘

 

    我的采访本上记着:2001年7月5日,晴。上午是我值班,一观众打来报料电话,称某地有个“潲水油”生产基地。
    那时我供职于广东省南海市大沥电视台。
    接到电话后,我与同事迅速带上摄像机驾车暗访,7月的南方酷热难当,我们接近报料人所指的场地后,发现有人在跟踪我们。经过简单的商议,我们在车上拿出了一套应对方案。
    我下车向跟踪的人走近,打听什么地方有食用油买,我说我们千余人厂的食堂需用油,老板在车上。同事一口地道的粤语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便带着我们来到了隐于城效结合部一偏僻的民房前。
    陪同我们谈“生意的”还有几名身材高大的人,我们说为了达到长期合作,想看看“货”。他们迟疑又耳语了一阵还是打开了门。只见里边横七竖八的堆满着数十桶潲水油,蚊子们飞来飞去,散发出一阵阵恶臭。我们在里边用装在手提包中的摄像机偷偷地拍摄,他们竟全然不知。
    潲水油是收集各大小酒店吃剩的残汤余饭煮沸加工提炼而成,不法分子将这种油廉价处理供人食用。粗约的计算了一下,我们的面前有着近10吨的潲水油。
    当晚,我们的那条新闻播出了,于是引起当地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的重视。第二天,这个产潲水油的加工点被端掉了。据执法的队员们说,此次查获的潲水油是近年来那个区最大的一宗。
   不久后的好几天深夜,我看见一辆黑色轿车在我们电视台宿舍门前徘徊,还隐约看见里边坐着几名戴墨镜的魁梧男子。
   有好长一段时间,晚上我一个人没有出门。
   作为一名打工记者,能为那座城市的打假献微薄之力,我感到很高兴也很光荣。

 

                               ■ 目击处置剧毒车

 

    2002年7月3日,上午,贵州铜仁。
    我正在参加一个部门会议,报社领导通知我速与消防官兵出发。匆匆赶到铜仁地区消防支队,只见大批消防官兵全副武装整装待发,其势如临大敌。我预料一定是出什么大事了。
    原来是7月2日中午,在松桃自治县蓼皋镇长冲村花香坡路段,一辆罐车不慎翻倒在公路坎下10米处。车上装有约8.5吨重的液氨,(据权威资料介绍:液氨是剧毒易燃体,是重要的化学危险品之一。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泄漏,极易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事故,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区域性污染)。
    翻车现场紧连着150余户、1000余人的村寨,若液氨泄漏,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情况万分紧急!
    坐在开往松桃的车上,一名指挥官为大家打气:充满危险的地方,就是考验我们的地方。
    下午2时,一场特殊的战斗拉开了。
    工作人员先是捆绑车身。我也带着照像机一同下到了公路边。消防官兵都劝我不要下去,说那很危险。我笑了笑。心想着:既然来了,就别无选择,我要把这精彩的片断留在纸上,留给读者(当然,我们能平安回去的话)。我看见工作人员捆绑车身时,豆大的汗珠断线的滴,才拍了两张图片,我的衣服也湿了一大片。毕竟,横在我们面前的尤如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在用吊车吊罐车时又遇上了麻烦,由于坡陡,罐车只能紧擦着坡地移,很容易挂伤车体和摩擦生热。消防官兵边用高压水龙头为车体降温,边紧急疏散部分工作人员,并要求关闭手机。获得批准,我仍然握着相机在现场拍照。在关闭手机的瞬间,我想起了远在石阡县山村里的白发双亲,但家里没通电话。我还看见不远处的医务人员已作好了抢救的准备。
    罐车将着地时,捆绑车身的绳子突然松了,只听见一声巨响……幸好是车轮先着地,不然大家将全部“光荣”。从下午2点至7点,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冒险努力,成功处置了液氨运输车事故。
    我的那组图片获得了当年的新闻摄影优秀奖。这场特殊的采访片断常令我忆起如昨,因为生命曾经为此接受考验。

                               ■ 和绝症患者的交流 

 

    或许因了一直以来的谋生坎坷,或许因了肤浅的经历而感叹所谓的沧桑。那段时间我总是认为:活着真累。然而,有天我去采访一位绝症患者,在与他无遮无拦的交流中,使我更加明白了生命和活着的意义。
    那天是2002年2月21日,时令虽近初春,但铜仁山城仍寒意未消。我走进了他——一位身患绝症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并用音乐与绝症抗争的铜仁地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陈历勇先生。在他创办的“民族琴行”里,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如今49岁的他4岁始学习二胡,16岁时处女作《苗家歌唱新宪法》在全省音乐界引起轰动。然后他从农村考上了大学,后来分至地区文工团。从1973年来,他创作并指挥了各种风格题材的音乐作品共1400余件,多次获得全国、省、地相关部门的表彰。
    正当陈历勇在音乐的天空中翱翔中,不幸降临了:1998年陈历勇走进了贵阳一家大医院,检查的结果竟是胃癌,权威专家说他最多能活2年,而如今4年过去了,他仍坐在我的对面。
    其妻还是把绝症结果告诉了他,陈历勇并没有为其心伤气馁,而是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陈历勇的话深深地打动着我。在那个下午我忽然觉得自己不是在采访,而是在读一部活生生的,关于生与死的厚书。在他的言语中,我似乎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看见了活着的美丽与快乐。
    陈历勇还说,没有想过自己会何年何月何日归去,现已经订出了明年,后来的计划,目前是一边整理一些民间采集的歌曲,一边拟办一次与弟子同台的作品音乐会,如果有一天真的走了,也算是给关心和支持的人一点交待……
    在他的面前,我为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坦诚乐观,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撼。我第一次感觉在我的采访经历中,是那样的很被动很被动。
    回来后,我写了篇通讯,标题叫《用音乐与绝症抗争的人》,发表后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其实,是他的本身令人感动。
    我不会忘记那次采访或者是交流。
    我在心底默默地致敬:向所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 
 

     题图:2006年6月26日,马晓鸣在尧上省级自然保护区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阳品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