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潺潺流水
——读《红楼文化基因探秘》
承青年学者马经义先生惠赠新著《红楼文化基因探秘》已经有数月之久,一直想写点读后感想,却限于学识才力,一直没动笔。最近晚间无事,再次翻开这部书,一字字阅读。也许晚间宁静的气氛契合了淡淡的书香,一股清新的气息开始弥漫。一边读,一边随着马先生的思路展开遐想,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国人骨子里让人亦喜亦忧的基因沉淀,都在脑子里聚集。而红学领域种种纷争,让人倍感无奈的同时,又为《红楼梦》而自豪。这部书如此令人着迷,引无数英才竞折腰,又着实可喜可叹。
的确,这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能吸引众多学人加入进来,为之痴迷,甚至为之癫狂。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就一直在进行。而近百年来红学愈加昌盛。这本身不算坏事,但偏偏有些人喜欢唯我独尊,看不起别人的研究。有的人甚至恶言相向,相互谩骂,把本该文雅文明的学术殿堂变成令人不齿的耍赖撒泼之地。
马经义先生乃青年才俊,已经出版了四部红学著作,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说造诣很深。他的《红楼文化基因探秘》一书,则完全没染上红学界那些不良习气。读此书,宛若行走在鸟语花香的幽静峡谷,潺潺流水声穿过幽幽的密林传来,那么自然,那么清新。这情景感觉就像是一个纯真的少年面对不远处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恍若无睹,继续采摘那美丽芬芳的花儿。作者马经义就是那位少年,他以自然清新的表述风格给我们一一展示他采撷的花朵,诸如红楼梦中儒家道家法家等等思想内涵。这些清新的篇章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华五千年文化之间的骨肉相连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的思维受到儒道释三家影响很深。而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释迦牟尼的佛家学说传入中国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于是国人的骨子里又融进了佛学内容。《红楼文化基因探秘》一书主要从红楼梦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文化基因。儒家的“仁爱孝慈”、墨家的“兼爱节俭”、道家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易经的“阴阳学说”无不在《红楼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马先生说,儒家的文化基因集中在三个层面:仁爱,正义,自强。而仁爱又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贾府中长幼有序,尊奉孝道。每日晨昏请安,贾母在儿孙辈的环绕中得享天伦,贾宝玉虽“愚顽怕读文章”却知道祖母父母是必须要尊敬的。就连被称为呆霸王的薛蟠,也知道在关键时刻维护母亲和妹妹。这些都是“亲亲之爱”的具体表现。贾宝玉,是一个公子哥儿,自幼受到祖母的溺爱,在贾府中是第一重要的人物。但是贾宝玉却少有公子哥的脾气,他对伺候他的丫鬟们没有丝毫的主子架子,对庶弟也不摆嫡兄的谱,又时常怜花惜草,即使对前来打秋风的刘姥姥也不存一点鄙视,向妙玉要了那个珍贵的杯子给刘姥姥拿回家换点银子过日子。贾宝玉能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正是“忠恕”的表现。贾府乃封建大家庭,讲究的是行善积德。所以贾母善待刘姥姥,而且每逢年节都要施舍些钱物给穷人。从心理层面上讲,这正是恻隐之心的正常体现。也是儒家文化基因在中国人心中的积淀。我认为,儒家文化基因在贾政身上体现得最明显。贾政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有点迂腐,却又不失正直。接着书中又谈到墨家的“兼爱”思想、提倡“节俭”的文化基因在红楼梦中表现为探春的“兴利除弊”,道家文化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更为深远,当儒家的入世思想受阻,他们就从道家寻求精神归隐。看山看水,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感悟。《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晦涩的一门学问,但《红楼梦》作者通过湘云同其小婢翠缕的对话,通俗地展示了易经在红楼梦中的渗透。
马经义先生分析中华文化基因的其他形式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有:“一分为三”的结构模式表现为雨村的“阴阳两赋论”;贾府、大观园、太虚幻境的虚实相生的形态;“情”文化以贾宝玉的“人化自然”的眼光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体现一种大爱。至于“红、楼、梦”这三个字本身也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分别代表深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梦”,在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此我想到,国人对于“梦”的分析和研究,有时甚至达到了崇拜的程度。“庄生晓梦迷蝴蝶”是关于生存形式的深沉思考,“人生如梦”则是饱经仕途坎坷看惯红尘万象的苏轼关于人生的真切感悟。而《红楼梦》作者在书中要表达的始终也是这样的主旨。《好了歌》、《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风月宝鉴的寓意,都在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梦幻,一切繁华和美丽都是梦幻泡影,转瞬即逝。可是在这样的一场场梦中,我们却不愿意及时醒来,犹自希望这个梦境完美无缺。所以《红楼梦》的主题才有“补天”之说。而《红楼梦》中写了十二场梦境,每一场梦境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有不同。可见,“梦”的文化基因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式是丰富而含义深邃的。
《红楼文化基因探秘》一书还谈及“十二”、“宝玉”、“生死观”、“冷香丸”、“神话”等皆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沉淀。
“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政治化了的词汇。然而马经义先生却从另一个角度阐释这个“和谐社会”。他认为中国古人提倡“天人合一”,要顺应自然,因此“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层面是“天人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第二个层面是“人人和谐”。第三个层面是“自我和谐”。这点给我们很多启示。所谓“自我和谐”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身体,使之达到最和谐的状态,以使自己少些波动,多些平和;少些不平,多些淡然。林黛玉因为不会调整自己,所以身体和内心都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以致伤肝伤脾,早早殒命。
《红楼文化基因探秘》谈了很多关于“红学”的看法。逐字读来,时时有“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马先生说,红学有“两性”、“四待”。红学永远处于“待释、待考、待辨、待续”的状态。红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应该是一种对“固有文化的反思”,所谓回归文本,最恰当的表达应该是“回文归本”,回到中华文化之中,归到发源之本,即回归“传统文化中解释《红楼梦》中的所有现象,并阐发导致这种现象的文化本源”。
马先生还在书中提出“大红学”的概念。“大红学就是在洋洋洒洒的《红楼梦》里,在浩瀚的典籍中,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外,在一个绝对的哲学、史学、文学高度,看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寻找文化变迁的内在律动。”而每一个研究红学的人都应该把握一个“门户”观:以《红楼梦》为纽带,贯通、整合中华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红学”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刘心武的红学研究,马先生认为当故事听,一笑了之即可,大可不必人人都“摆出一副学术面孔”。事实上,每个人的研究最后都会“演化成一个个的坐标系”,成为后人的参照物。
假如每一位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能摒弃个人成见,都能站在哲学、史学、文学的高度,通过红楼梦研究寻找中华文化演变和变迁的内在规律,那么红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将更为广阔。
马先生的红楼随笔,语言活泼,清新诙谐,轻松的表述中显示了作者对红楼梦的谙熟和热爱。
总之,逐页翻过一行行文字,心渐渐沉静。马经义先生能够不受红学界诸般是非的困扰,搞自己的研究,做自己的学问,这份淡然的心胸只怕很多人都做不到吧。尤其是文字之中不带有丝毫浮躁之风,骄矜之气,实属可贵。
所以,读着《红楼文化基因探秘》宛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穿越尘世而来。这声音荡涤着一阵阵污浊之风,还我们的红学世界以清明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