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事务繁杂,今天难得休闲……
感觉今年的冬天冷得比较晚,温度突降,让人很难适应。下午,找了一家温暖的水吧坐了下来!
无论在哪里,一个人习惯了,不得不这样,就算有闲暇,也不愿意打扰朋友,孤单总有些清冷,然而清冷往往能让人镇定,也许这是安慰自己最好的说辞。
我休闲的方式就是随意地看看书,顺手写几段小文字。我早就说过,这并不稀奇,和别人K歌,驾车外游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不过本着各人的喜好与生活方式而已,也许在“实用”为理论,“银子”为目标的当下,这样简单的与书本、文字交道会被冠上了“高雅”,于是我们就成了“雅士”。
“雅士”的名号,到底是一种世俗的讽刺,还是一份平淡中的奢侈,难说……
近来,我看书的方式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变。以前喜欢在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里,因为我觉得,在“我注六经”的时候是需要用心去梳理、划分、吸取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清醒,会思维混乱。
现在我喜欢在一个相对热闹,有点轻音乐,有人来人往的环境中阅读。以前的我会觉得在这样的场合学习,简直不可思议,因为那根本无法思考。其实看书除了用脑,还可以用“神”,就是用“心”。我们常常说“用心学习”,其实这是错误的。“心”并不能用来思考,当然这是基于科学的角度,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用心学习”这种表达并没有错。
《文子·道德篇》上说“上学以神听之”,什么是“神”有很多学术性的解释,然而我的阅读体验告诉我“神”就是一种不脱离现实的,在文字与生活中往来穿梭的互动与参照。
前几天一直在读《红学·1954》里面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让人觉得自己似乎已经不能掌控自己,人生是那么的悲壮,宿命又是那么的难测,一缕苍凉像烟雾一样,在眼前,在心里,在意识中弥漫,书中的千丝万缕让我惊心动魄,如果在一个独处的安静屋子里,当我合上书本,风云变幻的态势以及惊涛拍岸的巨响,瞬间荡然无存,鸦雀无声,这种感觉很可怕……那如同一场噩梦,在梦中挣扎,突然惊醒,眼前一片寂静,除了心跳,周围悄然无声,然而通身早已大汗淋漓。
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选择在人多的地方看书的原因,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会猛然抬起头来,看看窗外的行人,押一口茶,在确保自己处在安全的环境中后,才长长舒一口气。
哎!两个世界。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抬起头,梦想似乎仍然在天空;俯下首,现实依然在脚下。
喝完尚有余温的咖啡,还是吃饭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