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写作中的主、客观)
(2008-06-28 22:32:15)分类: 日记 |
小说有叙述者,这叙述者或许是作者,或许是其中的人物。
因其叙述,主观性是跑不了的。
叙述者与人物合一,造成了某种体验式的效果,进可观察事物,退可审视内心。
正是在这里——进退之际形成了韵律,形成了某种适当或恰当的表述。
极端的追求是危险的,无论是对“纯客观”的追求或对“纯主观”的追求。前者如罗布·格里耶、海明威(有其倾向),后者如那些以议论见长的作家。
只知进不知退和只知退不知进是同样糟糕的。
进(客观)、退(主观)不仅是一个分寸、频率的问题,实际上意义也大不相同。
千万不要忘记,故事是被叙述出来的,因此它是被主观引导的。
叙述的口吻、角度,叙述者的个性、习惯、背景是需要加以思考和设计的。
故事由叙述者带出,必定染上特殊的主观色彩。
停留于主观是一件乏味的事,但一味地去除主观、以去除主观为己任则造成了另一种乏味。
偏重是允许的,并且偏重还造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读者需要。
在强调“再现”、“现场”、“客观”等因素时,切不要忘记叙述者、主观性的引导。
后面一句话是针对我目前的思考而说的。
————
读我以前的小说,如《双拐记》、《交叉跑动》、《在码头》,皆有强大的主观叙述优势。
不应放弃这一优势,但是需要调剂,不可沉溺。
回顾我写作时的一些艰难时刻,很“客观”的时候往往失去了主观的支撑,因而干涩,而很“主观”的时候又因缺乏客观而感到脆弱。
皆是因为追求极端或放任自己。
主观笼罩下的客观、尽量地客观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小说中最好的部分乃是那些主客交融或者轮番上演的部分。
要将某种不自觉的适应变成自觉自愿的把握。
就目前小说写作的整体情况而言,忽视再现、现场、客观仍然是最为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