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某人韩东
某人韩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24
  • 关注人气:3,3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我爱美圆》到《云的南方》

(2007-12-29 21:19:36)
分类: 副刊随笔

从《我爱美圆》到《云的南方》

 

 

 

 

朱文是一个心目中有父亲形象的人。这话从何说起?小时候,一天朱文看见他的父亲站在打麦场上和人聊天,小朱文就想:“我是这个人的儿子,这可真好啊。”这件事是多年以前朱文告诉我的,给我的印象很深。那时候我们常在一起,朱文经常说起他的父亲。比如他的父亲怎样在水渠里游泳,两条腿竟然夹住过一条穿梭而过的鱼。一次公厕的顶上垂下一条大蛇,吓得女同学叽哇乱叫,男生在一边起哄,这时身为校长的朱文的父亲走了过来,用一根树枝很轻巧地就把那条蛇引下来了。这些,属于朱文父亲的“英勇事迹”。朱文的年纪稍长后,性欲萌动,带着这样的一种感觉和心理去观察父亲。让他不明白的是,这辈子他的父亲就只有他妈妈一个女人。难道他不想别的女人吗?难道他的“正经”是一种伪装吗?父亲会不会是一个“伪君子”呢?观察了多年,朱文没有发现父亲有任何破绽,但他还是不踏实。直到朱文开始写作,这种对父亲的“窥视”变成了某种想像。他写过好几篇以“父亲”和“女人”为主题的小说,他的成名作《我爱美圆》便是这样的一篇作品。小说写一位“父亲”来省城看望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儿子款待父亲的方式就是帮他介绍女人。小说的情节自然是虚构。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写成,作者“朱文”也并非笔名。《我爱美圆》发表于天津的《小说家》杂志,一天朱文的妈妈给朱文打电话,说:“你父亲正在看《小说家》上你的那篇小说。”听闻此言朱文不禁汗如雨下。本来他以为《小说家》是天津的杂志,天高地远,发行量又小,再说自己也没名气,父母是不可能知道的。朱文低估了自己。不仅他的父母看见了,据说在当地朱文父母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里人手一本《小说家》。读后大家不免分纷纷议论:“老朱啊老朱,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老朱便是朱文的父亲,此时已经从中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担任当地政协的副主席。德高望重的他名誉想必毁于一旦。因为这件事,朱文有半年没敢回家。后来春节过年熬不住了,这才回去。回南京后我问朱文他父亲怎么说?朱文说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的父亲的确是了不起的。

与朱文父亲的宽容和理解不同,《我爱美圆》在“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评论家们攻击为“流氓小说”代表。我不明白的是:这样的一篇出于真挚情感和理解愿望的小说他们怎么就看不出来呢?这是题外话。

说朱文是一个心目中有父亲形象的人,不仅在于他对父亲“幼稚”的崇拜,更在于对父亲的理解或者试图理解。在于精力的转移和投注。朱文完全不是那类“自恋”的年轻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父亲或者父辈只是作为某种“反抗”的道具出现的。他们的父亲或者父辈是怎样生活的?遭遇了一些什么?怎么想和何以这么想、这么做他们完全不关心。上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只有作用于“我们这一代”时才是有效的,才是成立的。这样的视角和心态就是把他人的存在变成“物”,变成背景和自然力一类的东西。而像朱文这样“将心比心”的实在是绝无仅有。所以说朱文的“父亲情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尊重。尊重父亲或者父辈就像尊重自己一样,就是认为他们的生活虽截然不同但的确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尊重导致真正的平等。“父亲”不再是“父亲”,而是“兄弟”,是人类群体中和你我构造、心理相似的一员。这,便是一种“成熟”。因此,朱文对父亲或父辈的感知和讲述方式并非是时下流行的那种,而是忘我的和别开生面的。它有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是以自我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幼稚和时尚的方式则是自我中心的,对父亲或者父辈要么要求,要么埋怨,但又无法摆脱或者不愿意摆脱。

本世纪初,朱文离开“文坛”,进入“电影圈”。按他自己的话说:只是换了一种叙述的方式。他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力图表达的东西并没有变。因此在朱文的小说中呈现出的主题不可避免地被带入了他的电影。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海鲜》延续了朱文式小说中的“狠”,性、暴力、边缘身份以及“当下性”得以集中和淋漓尽致地表现。他的第二部电影《云的南方》则截然不同,但它依然是朱文式的,从朱文的小说中依然能找到相关的主题和思考的一贯性。这是一部描绘父辈生活的电影,朱文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向父辈致敬。让我们拿《云的南方》与《我爱美圆》作一番比较,便会发现朱文的“父亲情结”是怎样随着他个人的成熟和强大得以成功地升华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崔大林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机会去云南工作,但被他错过了。崔在北方的某城市结婚、工作、生儿育女,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妻子过世、儿女成人,自己也退休了。崔大林一直对年轻时错过的那次工作对调耿耿于怀,他想念着云南,觉得如果当初去了那地方他的生活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云南是他的一个梦。这些意韵丰厚的“潜台词”在影片中都无法得到直接表现,但给直接的叙述增加了一个决定品质的厚度。电影开始,老人崔大林开始锻炼身体,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去云南旅游的机会。他直奔年轻时差点调去的那家工厂,结果被门卫阻挡在外面。崔大林只是在工厂的家属区借一户人家的厕所解了个手,晚上在宾馆由于误会被当成嫖客抓了进去。就这样崔大林在当地滞留下来……

与《我爱美圆》相比,《云的南方》关注的已不再是“父亲”,而是“父辈”,空间视野变得更加辽阔了。对“父亲”或者“父辈”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某种品行的窥视,而扩张到对人生整体命运的理解。在时间运作上片段分析被全程追踪所取代。质疑尖锐的风格让位于宽厚和体谅,甚至悲天悯人。如果说《我爱美圆》的“观看”视角是平视略带仰视的,《云的南方》则是一次成功的俯瞰。距离拉大了,而这距离无论在美学上还是在人生的体味上都是那么的至关重要。俯瞰由高度所决定,这高度便是成长或者成熟的高度。朱文并非是在简单地重复他的主题。十年过去了(《我爱美圆》的写作距《云的南方》整整十年),如果没有白活或者白过,精神上的蜕变在所难免。这蜕变并非蜕化,乃是质的上升飞跃。对“父亲”或“父辈”的崇拜、怀疑、理解,最终达成了一个完美的“致敬”。

《云的南方》是一部风格内敛的电影,意韵深厚,甚至迟钝。但这并不是说它没有力量,恰恰相反,这力量厚重而持久。对于《云的南方》的责难大多来自于这一方面,有的影评人以为朱文的优势仅仅来自于他的“狠”。和《海鲜》相比,《云的南方》过于温和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表面和武断的观点,深受潮流和电影时尚(也许是“高级的”时尚)的制约。且不说朱文无心发扬他的“狠”,并非是一个见好就上的导演,就其两部电影本身而言,《云的南方》也是更为有力和沉重的。按朱文的话说:“我依然愤怒,只是更加温柔了。”温柔、善意、美与力量、“狠”、“愤怒”的概念并不矛盾,如果它们是真实的,那就是一种大力量,是一种真“狠”,是超越的愤怒。它无形无质,令承受者五内俱焚、肝胆俱裂,外表还看不出来。相反,如果它是虚假的,温柔、善良、美就是一种粉饰。如果是虚假的,“狠”、“愤怒”或者所谓的力量也只能是一种造作和虚弱。

无庸讳言,我喜欢《云的南方》,并固执地认为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优秀的中国电影。说它优秀,首先是因为真实。帕斯杰尔纳克说过:只有我们有话要说,才可能声若洪钟。这不是一部为了电影而电影的电影,既不是为了票房,也不是为了证明导演的自我。朱文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关注和理解有来由、有结果。这是一部“有话要说”的电影。其次,它非常的独特,提供了崭新的面貌和品质。似曾相识的是生活,而非是另一些电影。我看《卡拉是条狗》的时候也有似曾相识之感,但那种似曾相识至少部分是关于已有的电影的。最后,在《云的南方》中体现出的叙述故事的能力,自然是非常突出的。作为小说家的朱文,这是他的强项。即使是在小说家中,说故事朱文也是最得心应手的一位。关键在于叙述的转换,由语言方式到电影方式朱文甚至更游刃有余了。这的确是一个奇迹。不知道我列举的这三条理由还够不够?对朱文的偏爱实际上是我对他了解前提下的信任。我的一家之言实际上是信任前提下的画蛇添足。但愿我的这番关于朱文以及他的电影、小说的思考不要成为障碍或误导。朱文的电影最适合于直接观看。

 

 

2004-8-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略写朱文
后一篇:成都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