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和文化》及格言

(2007-12-23 20:42:34)
分类: 副刊随笔

《价值和文化》及格言

 

 

《价值和文化》,维特根斯坦著,黄正东、唐少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定价:0.80元。

这是一本随笔格言集,是维特根斯坦的学生赖特从前者1914年到1951年的笔记中整理出来的。开始整理时赖特曾设想按有关的主题整理,例如“音乐”、“建筑”、“莎士比亚”、“哲学”等,后来他放弃了这一方式,按照年代顺序整理成册。在整理中排除了笔记中的“私人”性质的部分,使得维特根斯坦的言论针对一些“公共”的话题,避免了“自传”的印象以及由此而来偏狭。

格言和语录式的笔记一向是我爱读的样式。我认为这种样式极为高级,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它要求最深邃的思想底蕴以及最凝练、直指人心的表达,它是沉郁的人生和语言之光的神奇结合。由于它实在光彩夺目,令很多人心驰神往之。动手书写格言的家伙大有人在,但真能达到格言的高度使其发出恒久光辉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搞不好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自取其辱。我们见过很多由作者本人动手整理、撰写的格言和语录集,往往免不了造作、自恋和拙劣的印象。也许一开始这些人就错了,格言并不是自己所能为的,并不能为了格言而格言。格言是光芒焦点所在,在这之后之下有庞大坚实的体积支撑。作为一个思考者和书写者的本份只能作用于这个“体积”。比如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非由孔子本人撰写,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亦是她的故人从其笔记中整理编辑的,卡夫卡的笔记就更不用说。流传于世的由作者本人撰写汇编的格言语录集极个别的除外,绝大多数都属于二三流的货色。

为什么格言具有这样独特的魅力呢?因为它不是理论方式的说教,也不像诗歌那样偏重于语言的光华。格言,绝对言之有物,但它绝对又是“言”。它只是结论,忽略了大多的推导过程,藐视衔接的必要。“光秃秃”的一两句耐人寻味的话,你要么立刻明白(有所感悟),要么永不明白。并且一旦明白你就能牢记不忘。它引起的是共鸣,唤起的是记忆,是早已存在在你那里的东西,也许十分含混难以言表。格言有如光线,瞬间照亮了你的心中之城或一个角落。它作用的方式绝对不是说服的、诱导的、煽动的、逼迫的。我喜欢读格言,就是喜欢阅读时的这种类似于“当下顿悟”的感受。

在读《价值和文化》时也这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声誉和研究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那些妙语机锋,常常触动我的神经。还是摘录一些吧,如下:

 

我也许会说:假如我非得依靠梯子才能到达我要去的地方,我就会放弃去那儿的念头,因为我必须去的地方是我现在站立的地方。

 

宗教的疯狂产生于非宗教的疯狂。

 

在哲学上,竞赛的获胜者是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最后达到终点的人。

 

没有人能讲出真理;如果他仍然把握不住自己。他不能讲出真理;——但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

 

实际上,正如熟睡和浅睡之间存在着差异一样,存在着深刻显现的思想和表面喧闹的思想。

 

言词是行动。

 

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别人的权力。

 

审美力能做出调节。分娩不是它的事情。

 

贪图功名是思想的死亡。

 

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2005-9-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和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