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症状?

标签: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脑卒中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以眩晕、头昏、旋转感、伴恶心、呕吐为主的综合征,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1.何谓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是颅脑的重要供血动脉,由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两部分组成。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行走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各分支,临床上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为200
ml/分,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1/5。当各种原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可反复发作,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有些病人症状并不重,但超过24小时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2.病因
(1)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炎症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
(2)动脉血压过低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减少。
(3)严重的颈椎病导致颈椎横突孔狭窄,压迫椎动脉。
(4)某些先天的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等。
3.发病机制
(1)颈椎骨质病变: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2)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阻塞时,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3)解剖异常: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
4.临床症状
(1)眩晕: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性旋转感或自身晃动感,常因头部转动诱发,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2)视觉障碍:表现为短暂性视野缺损、复视或视物模糊,由枕叶视觉皮层或脑干眼动神经核缺血所致。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时可出现闪光暗点。
(3)头痛:头痛多位于枕部或颈部,呈搏动性、胀痛,有时呈炸裂痛,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导致脑膜血管代偿性扩张有关。可能伴随颈部僵硬感,易被误认为颈椎病。常伴有反应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及记忆力减退等。
(4)平衡失调: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呈醉酒样蹒跚,与小脑或前庭神经核缺血相关。可能伴随肢体共济失调,但无肌力下降。
(5)面部麻木或刺痛:椎动脉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面部特定区域的感觉异常,如麻木感或针刺般的疼痛,这种感觉异常多集中在脸颊、嘴唇周围或者下颌部位,偶尔也会扩展到额头和眼部区域。也可出现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以上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多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后遗症,但可反复发作。
4.治疗
(1)病因治疗:这类药物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诱发因素所进行的病因治疗,包括各种降血压药、治疗糖尿病药、降脂药等。
(2)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代谢: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
5.预后:1/3的患者可以经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逐渐停止发作;1/3的患者反复、频繁发作。给予及时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可逐渐减少发作;1/3的患者在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脑梗塞,其中一半在首次患病后一年内发作,其余在5年内发生。还有一种基底动脉型的偏头痛,也是VBI发作的一种形式。VBI反复发作还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危险信号。
前一篇:叶酸缺乏能引起脑梗?
后一篇:糖友如何运动才能有效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