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金朝医案342:右侧基底节区V-R间隙是什么意思?

(2025-10-06 05:37:05)
标签:

v-r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

腔隙性脑梗死

颅脑ct

健康

分类: 医生日志
叶金朝医案342:右侧基底节区V-R间隙是什么意思?

V-R间隙是脑穿支血管(动脉、静脉)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邻近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通常情况下MR图像上不可见,但在少数正常人及多数老年人可以见到,称之为 V-R间隙扩大,多对称性分布于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基底节下部、海马、中脑大脑脚、中脑脑桥交界区及额顶叶皮层下白质区等。

病例摘要

59岁的刘婆婆,因头晕3天,2025年9月29日,颅脑CT右侧基底节底面区小片状低密度灶考虑V-R间隙,左侧基底节区、双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既往有眩晕综合征病史。一般情况良好,无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按眩晕综合征处理,3天后眩晕症状消失。刘婆婆知晓腔隙性脑梗知晓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没有症状无大碍,只要听医生叮嘱,用药预防发生脑梗塞也就不怕。但是,V-R间隙是什么?严重吗?

专家点评

何谓V-R间隙?

V-R间隙(Virchow-Robin space,VRS),又称为脑血管周围间隙(cerebral perivascularspace,PVS)。VRS是指伴随穿支血管(Accompany penetrating arteries)进入脑实质直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组织间隙。其内壁为血管壁,外壁是由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胶质界膜)包绕而形成。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皮质静脉由于缺乏软脑膜包被导致其VRS直接与软脑膜下的间隙相通。目前被认为是脑内类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脑内代谢产物清除和脑内免疫反应。

血管周围间隙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需要通过CT、磁共振检查等检查方式查才能看到,一般直径小于3mm,(多为0.3~2mm之间),影像学特征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线状或点状低密度影,多分布于基底节区或半卵圆中心,无占位效应,不伴随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是需要与腔隙性脑梗塞相区别,脑腔梗则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微小梗死灶,影像学显示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直径多为3~15毫米,边缘模糊,常见于深部白质、丘脑或脑干,可能伴随短暂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轻微症状,但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有研究表明,血管周围间隙扩张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在 1.6%~ 3% ,是中老年人头部影像检查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无需特殊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是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定期复查。

专家强调,虽然V-R间隙本身无伤害,但它也提醒我们需要关注脑血管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适度锻炼,对维护大脑长期健康有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