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朝医案331:脑梗塞引起手颤抖吗?
标签:
脑梗塞手抖基底节脑梗帕金森病高血压 |
分类: 医生日志 |
病例摘要
78岁的王爹爹,头昏伴双手颤抖3天,于2025年6月11日门诊以腔隙性脑梗塞收住院。患者3天来,无诱因出现头昏、双手持续颤抖,右手更厉害,下肢无力,走路不稳。
既往有高血压10年,长期服用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良好。近3年来发生过双手颤抖2次,诊断腔隙性梗死,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体检:生命征正常,神清、精神欠佳。语言清晰,双手静止时颤抖。眼球无突出,水平性眼球震颤、甲状腺不大。心肺腹无异常。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正常。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内动脉增厚、双侧颈动脉窦部粥样斑块形成。经颅彩色多普勒示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脑CT示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多发腔梗,部分软化、脑白质变性、脑萎缩。
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变性、脑萎缩、高血压。
处理:经改善血液循环、营养脑细胞、抗凝、调节血脂等治疗,3天后双手颤抖小时,1周后病情好转出院。
专家点评
王爹爹既往有发生双手颤抖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病史3天,高血压10年病史。本次双手颤抖3天,伴走路不稳,考虑再次发生脑梗塞,经脑CT示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多发腔梗,部分软化、脑白质变性、脑萎缩。专家认为王爹爹双手颤抖可能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有关,应积极控制血压、改善血液循环、营养脑细胞、抗凝和调脂治疗,及时治疗,病情会恢复良好。
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致脑缺血和缺氧引起的。由于脑血管堵塞后脑组织坏死会引起患者出现手抖的症状,主要与患者梗死的部位有关系,一旦病变累及到基底结区(含有豆状核、苍白球、尾状核)可以出现手抖。因为基底节通过调节运动协调、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协同工作。若该区域受损(如脑梗死),可能导致手抖、偏瘫等运动障碍。
脑梗塞引起的脑梗塞如果处于疾病早期阶段,并且及时干预治疗,通常预后良好。但如未及时重视,或已经处于疾病中晚期,则可能会存在脑组织坏死的情况,由于脑组织无法再生,此时手抖难以完全恢复。王爹爹多次发生手抖能够及时治疗,均恢复良好,提示脑部病变呈可逆,未遗留明显的后遗症。
专家指出,患者一旦出现手抖应立即上医院,除脑部病变以外,应排除帕金森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低血糖等疾病,根据病情予以合理治疗。
阅读延伸
基底节解剖及功能
基底节区(也叫做基底核区,又称基底神经节),是埋藏在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也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豆状核又可以分为壳核和苍白球,这些核团在脑部发挥重要的功能,是神经细胞胞体集中的区域。基底节区与大脑皮质、核团与脊髓之间都有广泛的神经联系,并形成神经传导束,在调节、控制运动方面发挥重要。所以,基底节区也被称为皮质下的运动中枢。
基底神经节的血液供应是发自大脑中动脉的穿动脉,即豆纹动脉。
基底节区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运动:基底节区与大脑皮质、小脑等结构密切联系,共同调节肌肉的运动,使运动协调、准确。
2.控制姿势和平衡:基底节区对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当身体受到外界干扰或自身运动时,基底节区会通过调节肌肉的张力和运动来保持平衡。
3.调节情感和行为:基底节区与边缘系统、杏仁核等结构密切联系,参与调节情感和行为,如愉悦、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
4.参与学习和记忆:基底节区与大脑皮质等结构共同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前一篇:中年减重,慢病风险少一半
后一篇:何谓沉默性脑梗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