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运动步行腔隙性梗塞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脑小血管疾病(CSVD)是大脑老化的常见亚临床特征。每天步行可能有助于预防CSVD。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调查健康日本男性行走步数与CSVD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分析了680名参加了这项观察性研究的无卒中男性的数据,他们使用计步器在基线(2006-2008年)评估了7天的步数。在随访(2012-2015年)期间,根据磁共振成像上深部和皮层下白质高信号(WMH)、脑室周围高信号、腔隙性梗塞和脑微出血对脑小血管疾病进行了评估。研究人员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根据步数计数的四分位数计算了脑小血管疾病的调整后比值比(CI为95%)(参考:Q1)。研究人员还使用分位数回归探究了步数与皮层下白质高信号量之间的关联。
每天的步数与较低的比值比显著相关,与Q1(≤6060步/天)相比,最低Q3(8175-10614步/日)的受试者深层和皮层下白质高信号(比值比为0.52
[95%CI为0.30-0.89]),脑室周围高信号(0.50 [95%CI为0.29–0.86])和腔隙性梗塞(0.52
[95%CI为0.30–0.91])更高,而脑微出血则没有。在步数和皮层下白质高信号体积之间观察到负向线性关联。这些关联与年龄、吸烟和饮酒状况无关,并且在调整血管危险因素后保持一致。
由此可见,在健康男性中发现步数与脑小血管疾病患病率之间呈J形关系,在每天8000至10000步的参与者中观察到的风险最低。较高的步数也与较低的皮层下白质高信号量相关。
注释:白质高信号
脑白质有点状的高信号,这是脑磁共振检查的描述。白质病变的特点是双侧,大多对称高强度的t2加权MRI是常见的老年人疾病。虽然与脑血管疾病和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这些白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的。疑似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
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并且在中风,痴呆和衰老中是很重要的特征表现。白质高信号有时候被认为是一种随着衰老而产生的一种正常表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白质高信号。
阅读延伸
散步是“长寿药”?饭后散步没注意这4点,也难带来健康
散步比较优雅的运动方式,其强度不高,但是同样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合理健康的散步不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而且还可以帮助提高肠胃道消化能力。一般情况下,在饭后散步是不错的选择。
饭后散步不仅可以减轻肠胃道消化负担,还可以促进肠胃道蠕动,帮助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当然,平时生活中散步时需要注意许多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散步对身体带来正面影响,以免不正确的散步运动带来身体损伤。那么,合理的饭后散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合理的饭后散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散步时长
一般情况下,饭后散步对消化能力的提高有帮助。但是,想要饭后散步可以发挥效果,需要注意散步的时长。饭后散步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因为长时间的散步运动容易增加关节或者骨骼的磨损。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会加速关节以及骨骼的退行性变。因此,生活中饭后散步需要控制时长,一般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只要保证合理的散步时间才可以带来健康。
2.控制好步幅
饭后进行散步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肠胃道的蠕动,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是在散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步幅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按照人的正常步幅,走一步的距离大概是三四十厘米。如果步幅太大,行走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腹部疼痛。饭后一般人们会感觉到腹部饱胀,此时进行剧烈的快速行走,还可能会导致阑尾炎的出现。因此,生活中饭后散步需要控制好步幅,以正常的步幅行走即可。
3.在合适地方散步
饭后散步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但是需要选择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散步运动。一般情况下,需要选择空气清新,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散步运动,配合均匀的呼吸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如果经常在环境嘈杂而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散步,容易吸入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这样对身体健康也容易造成影响,因此,散步运动需要选择在合适的地方进行。
4.选择合适时间散步
想要饭后散步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需要注意饭后散步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刚吃完饭不建议马上就进行散步,可能会对肠胃造成影响,应该休息半个小时之后再进行散步运动。此时,胃部以及肠道在参与消化的过程中,舒缓的散步运动可以帮助消化。如果在饭后马上就散步,反而对消化能力的改善不利。因此,散步运动需要把握好时间,一般在饭后半个小时进行散步运动最好。
后一篇:如何通过运动来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