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降压药心血管事件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SPRINT研究最新分析:降压时有体位性低血压但无症状,不需要调整药物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坐着时血压较高,而站立时血压降低。
来自SPRINT研究的一项最新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如果出现无症状的体位性低血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晕厥、电解质异常、损伤性跌倒或急性肾衰竭等风险。
研究者指出,有人认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降压目标越严格,越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和跌到。显然这项最新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点。
即便是在强化降压治疗(降压目标设定为收缩压<120 mmHg)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无症状性体位性低血压,都不应该成为下调降压药物的理由,即不应该调低降压药物用量或者减少降压药物种类。
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中体位性低血压是根据从坐位至站立后血压变化而定义的,且站立时收缩压<110 mmHg者被排除了。
在该研究中,中位随访3年期间,在以收缩压<120 mmHg或<140 mmHg为降压目标的患者中,分别有5.7%和5.0%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研究者发现,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并未增加心血管事件、晕厥、电解质异常、损伤性跌倒、急性肾衰等的发生风险。
但是,体位性低血压会导致低血压相关住院或急诊就诊风险增加77%,心动过缓风险增加94%,这在两个降压目标不同的组中,情况相似。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研究,纳入8156例年龄≥50岁的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68岁。患者坐着时收缩压为130~180 mmHg,但站立时收缩压≥110 mm Hg。
在该研究中,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从坐着改站立1分钟后,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者舒张压下降≥10 mmHg。主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
阅读延伸
四类药物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1.抗高血压药物:以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较常见,其他还有肼苯达嗓、双肼苯达嗓、优降宁和α-甲基多巴等,这类药物都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致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2.安定药:如氯丙嗪,除安定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的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3.抗肾上腺素药: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它们作用在血管的α-肾上腺素受体(收缩血管的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
4.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硝苯吡啶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如何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为了避免用药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发生意外,用药前应向病人谈及下述问题:
1.告诉病人应用此类药物后不要突然站立,最好静卧1~2小时,站立时应试探性慢慢站起或扶着床边,如有头晕感时应继续卧床休息。
2.晚间应用缓和或作用短暂的降压药,夜间大小便起床时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夜间最好不入厕大小便或由人掺扶为好。
3.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避免,清晨起床时须加小心。
4.注意降压药的用量和次数,防止血压降得过低或过快。床铺周围不要放置不安全的物品。
5.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即将病人平抬放至在空气流通处,将头部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如有神志不清可针炙百会、人中、十宣穴,必要时急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最后,不论大家吃什么药,怎么时候吃药,都要注意及时,按时的测量自己的血压水平,如果出现了异常就需要注意及时就医,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