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因素与干预

(2009-01-26 01:35:07)
标签:

易损斑块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

 

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因素与干预

 

    一、危险因素

    易损性斑块也称不稳定斑块,其斑块脂核大,纤维帽簿,泡沫细胞多,犹如皮簿馅多的饺子,容易破,危险性非常之大。研究表明,有许多危险因素诸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血压骤升、糖尿病、吸烟、肥胖、静坐工作方式(体力活动少)、生气着急、情绪大波动、劳累、天气寒冷、精神压力过大、肺炎衣原体和疱疹病毒感染等,会促使易损斑块破裂,发生严重血管事件或者死亡。这些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可以估算在一定时间内病人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如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很好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就大大降低。

    二、干预措施

     1、全身干预稳定斑块的药物按照预防急性心梗的分类基于生物学(可能的机制解释效果)和临床证据(如在临床研究中是否减少急性心梗的发病)基础,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组:第一类,有生物学基础和临床证据:他汀类药物、ACEI和ARB、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第二类,有生物学基础但临床证据不支持:抗生素、抗氧化剂、叶酸;第三类,有生物学基础但临床证据不充分:Ω-3脂肪酸、其他抗高血压药、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PPAR拮抗剂、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等。
      现有资料表明,无论是从生物学效应还是从临床证据上来看,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都是稳定易损斑块的核心治疗方法,降脂药物在减小脂质核心体积、调节脂质成分、维护纤维帽强度、抑制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制剂也在稳定斑块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因治疗和某些细胞因子调控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会在将来为临床工作带来更多新的选择。

     2、局部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兔的研究发现,对兔颈动脉易损斑块处植入DES后,斑块内脂核减小,纤维帽增厚,炎症细胞减少,斑块变得稳定了。而支架内表面的增生内膜大多是纤维组织,也是稳定的。PREVAIL研究,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对靶病变进行PCI后,对于那些40-60%的临界病变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DES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明确DES干预易损斑块的疗效。

    介入手段干预易损斑块的先决条件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包括:①必须能通过创伤或非创伤手段有效检测到易损斑块;②易损斑块是个局部现象,对于每个患者易损斑块的数量必须是明确和有限的,能够有效地识别那些将要破裂的易损斑块;③必须明确易损斑块在现代药物治疗基础上会对患者带来怎样的后果;④必须有明确证据表面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能明显改善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一般认为,DES会对易损斑块的有效干预带来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