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斑块的特点与发病机制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是引起血栓并发症的高危斑块,其特征为:纤维帽薄,大的脂质中心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平滑肌细胞(SMC)相对较少。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病人,常有多处高危斑块,并有广泛性炎性细胞浸润。即使血管影像看到冠脉树有某些部分完全正常,但也会出现隐性动脉粥样硬化,如外向重构的斑块或代偿性增大的斑块,它们纤维帽薄、脂质池大,不侵占血管腔面积。这种隐藏着的斑块,不但血管影像无法发现,且在触发血栓形成之前无症状,不造成缺血。有多个活动性斑块的患者提示预告预后不良。
一、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点:
1、有比较大的脂质核心一般大于斑块体积的40%;
2、比较薄的纤维帽(厚度小于250 μm);
3、大量炎症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浸润;
4、平滑肌细胞(SMC)数量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部分斑块内部还伴有明显的新血管生成或斑块内出血。另外,这种易损斑块常常因为病变血管壁出现向外的正性重构(positive
remodeking),所以经常有相对比较大的管腔空间。
二、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
研究证明,斑块易损性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症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可以在细胞粘附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的作用下积聚于斑块周围,激活T淋巴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斑块内富含的炎症细胞将信息转达至SMC,能限制胶原生成,使纤维帽变薄;同时,炎症细胞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主要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能加速斑块纤维帽降解,使斑块的易损性增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肺炎衣原体或疱疹病毒感染,同源半胱氨酸浓度升高、剪切力及血流旋涡等因素对易损斑块有促进破裂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