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习惯改变人生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个人把一只叫作蟑螂的东西带到了他的新居。他很快就会发现,整间干净的房子都变成了它们的天下。它们的繁殖能力极为惊人。但是它们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真正可怕的是蟑螂最喜欢脏东西,什么地方不干净它就往什么地方去。即使是再干净的地方,只要被它们爬过,也会变成细菌孳生的场所。
这个人使用一些手段来企图杀死他们,比如蟑螂屋、蟑螂药等现代化的科学武器,但是他发觉蟑螂们也显然进入了现代化。无论何种手段,它们总是越战越强,生生不息。它们的优势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一点点藏身的地方,它们就可以安顿下来繁殖生养,然后出去传播病毒和肮脏。所以他的衣服,他的箱子,他的柜子,他的床都变成了它们恣意潇洒的舞台。
最后这个人发现,把他们杀死的惟一的办法就是:丢掉所有的衣服,所有的箱子,所有的柜子和床。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就像那只蟑螂一样,你的坏习惯就像一种慢性病,一开始可能还不能引起你的注意,但是你不重视他,并不能意味着它不存在。如果你发现它发现得越晚,你的损失也就越大。
面对习惯——从小抓起
要培养人才,培养好的习惯是万万不能缺的,没有好的习惯,他就不能与周围人融洽相处,他就不能可持续发展。孩子从小就要抓养成教育,家长老师们千万不要忽视小事,养成习惯要从点滴开始,包括做值日,日常习惯,整理东西,日常礼貌。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无所谓,等到发现出了问题,改进就困难了,就要下很大力气。
我们八中的超常实验班招收的不仅仅是智力超常的学生,语文和数学考试的成绩只是考察的一部分。我们对超常生的测试是与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对学生进行认知水平、思维策略、个性水平等方面的测试。几轮测试下来,最后考进超常班的学生有些并不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甚至还有让老师头疼的“调皮鬼”,但其综合水平一定“超常”。
这些学生最小的只有9岁,只学4年就要参加高考,如果综合水平达不到标准,仅仅智力超常不可能取得太好的成绩。学生们来到少儿班的时候,正是习惯养成的阶段。老师们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除了课堂上要看紧他们,课间,中午,放学后,都要时时观察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苗头,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第一个学期的主题是习惯养成。开班会的时候要立规矩,通过试读期间的表现,孩子们团结不团结,哪一个责任心强,哪一个热爱集体,哪一个让着小同学等这些表现来选拔班干部,建立班集体。
在试读前的体检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问题,体检结束了,应该跟医生说一声“谢谢”,但是有的时候会发现好多学生都不说“谢谢”。享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都得说“谢谢”,见到食堂的师傅,见到了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得说“谢谢”。这些都得在第一个学期里进行教育。
面对脏乱——暗示比说服有效
班里有个男生不爱洗澡,他妈妈可愁坏了。给我打电话说:“赵老师,我家这孩子不爱洗澡,弄得家里一屋子脚臭味,他同学也跟我反映了这个问题,可怎么说,他都不听。有时一个礼拜都不洗。他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可不是嘛,孩子小的时候,是妈妈帮他洗澡,现在大了,成大男孩了,当然不让妈妈洗澡了。这个男生还特别爱玩,喜欢打球,经常是出一身臭汗,回到家往床上一躺,该干嘛干嘛。他妈妈着急啊,不洗澡影响孩子形象,还得有人成天跟在后面给他洗床单。
我说我有办法,你就等着他乖乖洗澡吧。
没过几天,班里进行物理测验。同学们都在低头认真答卷子,我四处巡视,走到他面前时停了下来。一般老师走到学生面前,学生都会抬头看老师。他也抬头看着我,我这时候假装四下里闻了闻,不自觉地说:“这是什么味儿啊?”
说完这句话,我就走了。但我悄悄观察他,他也四下里闻了闻,然后继续答题。
课下,这个男生找我来了:“老师,我没味,我昨天刚洗的脚。”
我说:“你确实是有味,别看你洗了脚,但你没洗澡啊,你昨天打球了吧,出一身汗,你看你到哪儿都一股味,别人怎么看你啊。”
他不说话了,我的话也点到即止。我说:“你得注意一下,行了,回去吧。”
过了几天,他妈妈跟我说:“这个孩子现在特别听话,不用催他,知道天天洗澡了。”
这种方法是心理暗示法,你越是有意无意地说出一些话做出一些事,他越是往心里去。如果换一种方式,我说他身上有味,他肯定会坚持说没味,他会认为我在挑刺,或者对他有偏见,他就更不愿意洗澡。
有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暗示的作用是很大的,作为老师不要正面批评。其实,孩子大了,会顾及到自己的公众形象,尤其是快毕业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暗示,最好是不相关的人去暗示,他就会引起重视,试着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