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十二生肖轮回的奥妙

(2024-01-08 14:40:22)
标签:

话说十二生肖轮回

旅游观光

时尚

文化

颐翁诗词

分类: 龙年话龙
 话说十二生肖轮回的奥妙 

                  话说十二生肖轮回的奥妙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变化周期,大约在十一到十二年之间。这是华夏人观测记录厘定历法,最终确定十二生肖轮回的基础。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象形文字保留有较完整体系的文字。我们万不可妄自菲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笔文化遗产。颐翁在此前的“龙年话龙7”博文里,就曾提出了人类结绳记事数万年的假说。果说直立行走的人类已有五六十万年的历史的话(据现在最新考证是77万年)那大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就有了结绳记事(拼音文字)而石刻纪事的历史,似乎是在十多万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似乎是八千年前左右,或更早一些。最多也就是一万多年。有说,华夏有文字文明史至少有一万年。早在湖南召开的全国文物考古研究会上,就有中国文字文明史距今至少一万年的说法。现在考古资料,已证实了在8000年以上系统的华夏历史,似乎应可追溯到尧舜禹之前的伏羲氏和女娲氏。伏羲女娲的蛇身像,应当是他们死后若干年,被神化的结果。据考证,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比较可靠的中华始祖,是伏羲和女娲。伏羲氏发源天水,以蛇为图腾。其实是结绳纪事的形象。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当时年的概念也许是两个月)传十五世。伏羲氏沿着渭河谷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综合研究表明,“三皇”应为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应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十二生肖的干支纪年法,应当产生于禹夏之前。至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现在我们一般称为夏历,即从夏朝开始,称为华夏。此前的炎黄时期,还只有历法的传说。夏朝才有了专司历法的官吏。据考证,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为什么鼠第一?牛第二?这在颐翁此前的博文中已有论述。这龙蛇之后才轮到马,这午与武同音。过去人类用马,主要是动武打仗,所以才有午马之说。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扑食老鼠最容易,所以是鼠第一呢。跟老鼠学了农耕,才发现耕牛的作用。马不如牛那么容易驯化。在草原地区,则是骑马放牧。有了骑马放牧,当然就想到了羊。过去看马,是以驯化了的猴子担当的。养鸡养狗养猪,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陆陆续续实现的。猫是有了鼠害之后才开始养的。据说中国养猫是汉代以后的事。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已相差千年了。

        这十二生肖的形象,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逐步刻画在石壁上和甲骨上,而成为最初记录人类历史的文字,顺理成章啊。其他文字,似乎都是以生肖文字和人类生活用品、渔猎用品、战争用品为基础,逐步展现出来的。西方拼音文字,据说最早也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如英语中的eye(眼睛)cow(牛)当然,这不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不过大写的A,念阿,与阿拉伯的金字塔似乎很像呢。哈哈,颐翁总是好开玩笑和遐想。在颐翁看来,中国文字学的研究,还是很落后的。他们只知道为现代人使用方便服务,而忘记了考古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需要。反倒是历法的革新,没有人去认认真真的为现代人需要去研究。颐翁的历法改元研究,已经提出多年了。丝毫没有一点动静。足见现代社会,小人物的意见没有古时候那么容易被当局重视。也未可知。

          颐翁好搞一些别人不感兴趣的东西。其中这十二生肖古今谈,已经搞了多年了。今年又是变化多端的龙年。岂可不搞几篇给网友们看看?这龙年动漫诗词阵是颐翁仿照苏东坡神智体诗创制的。颐翁此生有三大发现。一是社会簿记论,二是历法改革,三是这动漫诗词阵。每年搞十二生肖博文已经坚持十几年了。似乎也该总结总结了。怎么总结?只能是写起来看。颐翁有诗叹曰,

    子鼠丑牛生五谷,寅虎卯兔好野居。辰龙巳蛇开心智,午马未羊战不虚。

    申猴酉鸡人斗法,戌狗亥猪顺时趋。由甲至癸十相配,天干地支乐欢愉。

颐翁以往有关生肖博文附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