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与十二生肖
颐翁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象形文字保留有较完整体系的文字。我们万不可妄自菲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笔文化遗产。颐翁在“龙年话龙7”博文里,就曾提出了人类结绳记事数万年的假说。如果说直立行走的人类已有五六十万年的历史的话,那大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就有了结绳记事。而石刻纪事的历史,似乎是在十多万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似乎是八千年前左右,或更早一些。最多也就是一万多年。有说,华夏有文字文明史至少有一万年。早在湖南召开的全国文物考古研究会上,就有中国文字文明史距今至少一万年的说法。现在考古资料,已证实了在8000年以上。系统的华夏历史,似乎应可追溯到尧舜禹之前的伏羲氏和女娲氏。伏羲女娲的蛇身像,应当是他们死后若干年,被神化的结果。据考证,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比较可靠的中华始祖,是伏羲和女娲。伏羲氏发源天水,以蛇为图腾。其实是结绳纪事的形象。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当时年的概念也许是两个月)传十五世。伏羲氏沿着渭河谷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综合研究表明,“三皇”应为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应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十二生肖的干支纪年法,应当产生于禹夏之前。至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现在我们一般称为夏历,即从夏朝开始,称为华夏。此前的炎黄时期,还只有历法的传说。夏朝才有了专司历法的官吏。据考证,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为什么鼠第一?牛第二?这在颐翁此前的博文中已有论述。这龙蛇之后才轮到马,这午与武同音。过去人类用马,主要是动武打仗,所以才有午马之说。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扑食老鼠最容易,所以是鼠第一呢。跟老鼠学了农耕,才发现耕牛的作用。马不如牛那么容易驯化。在草原地区,则是骑马放牧。有了骑马放牧,当然就想到了羊。过去看马,是以驯化了的猴子担当的。养鸡养狗养猪,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陆陆续续实现的。猫是有了鼠害之后才开始养的。据说中国养猫是汉代以后的事。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已相差千年了。
这十二生肖的形象,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逐步刻画在石壁上和甲骨上,而成为最初记录人类历史的文字,顺理成章啊。其他文字,似乎都是以生肖文字和人类生活用品、渔猎用品、战争用品为基础,逐步展现出来的。西方拼音文字,据说最早也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如英语中的eye(眼睛)cow(牛)当然,这不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不过大写的A,念阿,与阿拉伯的金字塔似乎很像呢。哈哈,颐翁总是好开玩笑和遐想。在颐翁看来,中国文字学的研究,还是很落后的。他们只知道为现代人使用方便服务,而忘记了考古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需要。反倒是历法的革新,没有人去认认真真的为现代人需要去研究。颐翁的历法改元研究,已经提出了两年了。丝毫没有一点动静。足见现代社会,小人物的意见没有古时候那么容易被当局重视。也未可知。
这马年说马,开始叫马年说马戏。现在颐翁觉得,直接叫马年戏马更有意思。这奥运会的赛马项目,中国请了个华裔英国人。足见中国现在有闲有钱又爱马懂马会骑马的人不多。以画马闻名的徐悲鸿也已去世多年了。现在画马的似乎都不那么投入,所以名气大的人不多。戏说一下,也许是现在人们实际能够看到马的机会不多。
这马年戏马,在网上搜马的形象实在太少,做图也就很有限。也不知道那些动漫企业都在做什么。搞几个马的动漫形象玩玩不好吗?龙潭公园的龙字,据说有一百多个。我们香山诗社的诗友曲春浩与常法宽老先生合作搞了个百龙吟诗书画印作品。颐翁也搞了个百龙赋。可这马年却没有龙年那么热闹。你午马,而且是甲午马,是不是感到有点不自在呢?好在颐翁费了好大功夫,才在网上搜到了几帧马字图。
颐翁有诗叹曰,马年戏马马字多,多多马字马快活。
活灵活现甲午马,马戏戏马马戏说。
附颐翁近几年春节前后文章目录
马年说马戏 大同面面观 颐翁新作马年戏马双十字诗 北京的元宵灯会
福佑天龙神韵富人增寿 福佑小龙 3 福佑小龙 2 福佑小龙
龙年话龙 8 拜年话 龙年话龙 7 话结绳记事 龙年话龙 6 历改续3
龙年话龙 5 历改续2 龙年话龙 4 历法改革续 龙年话龙 3 改革历法
龙年话龙 2 纵横十字诗词阵 兔龙衔接说壬辰 龙年话龙1
元旦叙谈 2 [转载]龙年元旦叙谈 龙 年 展 望 三皇五帝 伏羲与女娲
迎春兔美乐颐翁笑隐情 话说兔爷 12 兔月元宵 话说兔爷 11 月兔诗吟
话说兔爷 10 赤兔遐想 话说兔爷 9 兔月仙缘 兔爷为北京求来了雪 话说兔爷 8
话说兔爷 7 兔年十字诗词阵整… 话说兔爷 6 芳圆兔璇玑
话说兔爷 5 风花雪月 话说兔爷 4 兔年纵横十字诗词… 话说兔爷 3 兔爷吉祥
话说兔爷 2 兔爷说兔 话说兔爷 福兔迎春话干支
虎年话虎 8 趣虎轶事 虎年话虎 7 虎踞龙盘 虎年话虎 6 诗书画印
虎年话虎 5 五福辩证 虎年话虎 4 虎文化 虎年话虎 3 庚虎轮回
虎年话虎 2 福虎乐友 今日环食看偏食 虎年虎市 虎虎生风 虎虎生风 虎(沪)指可期
牛年说牛 24 话民生 牛年说牛 23 话人文 牛年说牛 22 话元宵
牛年说牛 21 话请客 牛年说牛 20 话小吃 牛年说牛 19 话庙会
牛年说牛 18 话春节 牛年说牛 17 话拜年 牛年说牛 16 话饺子
牛年说牛 15 话生辰 牛年说牛 14 话民俗 牛年说牛 13 话祭灶
牛年说牛 12 话灯笼 牛年说牛 11 话年画 牛年说牛 10 话春联
牛年说牛 9 话门神 牛年说牛 7 话开放 牛年说牛 8 话金阳
牛年说牛 6 话改革 牛年说牛 5 话官贪 牛年说牛 4 话财运
牛年说牛 3 话农耕 牛年说牛 2 话诗谜 牛年说牛十字诗
猜元宵 对元宵 元宵圆盘诗 附朋… 闹元宵 图解 十字诗 8 首 跟评…
游颐和园 上圆盘诗7 附朋友跟…
鼠年吉祥 续得鼠第一 鼠年吉祥 续鼠一 万君临福 鼠年吉祥 可纵横读诗
日观双珥 续篇 日现双珥 鼠年吉祥 续属(鼠)第一 属(鼠)第一
网上搜得资料附后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项目简介为:“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古老的书法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让我们沿着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看看各种书法体写出的十二生肖。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看看甲骨文,就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是相当聪明的。创造的文字即简单、又抽象,并且有高度地概括能力。十二种生肖动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而且“牛”是“牛”,“羊”是“羊”,绝不会认错。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金文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用金文书写的十二生肖的动物的“形”“意”还是蛮逼真的。 石鼓文,又称石刻文、猎碣。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传说中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等。上图左面为先秦碑刻,可见“马”字;右面为找的几个石鼓文的十二生肖的字。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