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断除谈论菩萨之过
颂词曰:
以惑谈他菩萨过
则将毁坏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士夫
不说过失佛子行
颂词直解:
受五毒烦恼的驱使,特别是以嫉妒心谈论其他菩萨的过失,则将毁坏自己的菩萨戒,从大乘道堕落至劣道。所以,不应去谈论众生特别是大乘菩萨的过失,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按《入菩萨行》的教授,受了菩萨戒的资粮道或加行道修行者就是菩萨;
按《入中论》的教授,菩萨指的是处于见道位或修道位的登地菩萨。
进入大乘道的行者,由于自身的五毒烦恼,特别是嫉妒的原因,而去观察其他同修的行为并说其过失,这样将毁坏自己的菩萨戒,导致行者从大乘道堕落至劣道、邪道中。即使同修道友确实有各种贪嗔痴的过失,我们也不应该去谈论;如果谈论圣者的过失,批评和指责菩萨、高僧大德,甚至毁谤他们,这种语言暴力造成的恶业就更为严重了。《大方广十轮经》中说:“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月灯三昧经》也说:“见他人过失,不可宣说之,如是之行业,得如是果报。”
因无明烦恼而喜欢谈论他人的过失,有众多的过患。佛陀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可见,为避免不善因果,我们连普通人都不应该评说。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众生都曾为我们的父母,父母若有过失,是他们尚不具备觉察和改过迁善的智慧,需要我们的慈悲帮助而不是指责。正如博多瓦尊者所说:“正因为有过失的缘故才会是有情众生,不要认为有过失就不合理。”另一方面,任何有情皆具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能,不能以他们当前的状态而施以蔑视的评判。
凡夫无一例外地内心被强大的我执占据,都特别重视自己的观念,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其实,凡夫所能感知的事物,只不过是自己概念的产物罢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同一水平的凡夫,无法精准揣测其他人的思想境界,只有遍智佛陀才可以真正了知凡夫。所以,我们不可妄加评论他人。如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而《迦叶请问经》中则说:“我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何以故?何者根熟?何者未熟,不了知故。”如其所言,对一切有情众生都像看待善知识一样恭敬尊重,大乘之道修习净相是非常重要的,又怎能去说他人的过失呢?
《修心七要》讲:“不应说缺陷,切莫思他过。”不应说别人的缺陷,也不思维他人的过错,谈论和思维他人的是非对错,不仅在造恶业,也毁坏了自己的功德。朗日塘巴尊者说:“既然凡人不可能了解透凡人的心,所以不要对任何人评头论足。”谁都不知道他人内心的境界,别人的言行也许有其合理性,但站在自我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可能很不合意。
在《清净道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到村中去化缘,他们各获得了一碗热粥。当时长老因胃部生风很疼痛,因此他想:“这粥对我有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于是长老就在门外坐下来喝粥,年轻比丘看了觉得不合出家人威仪,厌恶地说:“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了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长老回到寺院后问年轻比丘:“道友,在这教法中你有什么立足处吗?”“有的,尊者,我已得须陀洹果。”“道友,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道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已得漏尽的阿罗汉。”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即醒悟,对自己妄加揣度而评说他人的不善言行深感惭愧,并向长老请求原谅,从而去除了由于冒犯圣者导致不能证悟更高圣道的障碍。证悟低的圣者评说证悟高的圣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凡夫根本无法靠五官去判断他人是不是圣者。可见,以自己的喜好去随意评判任何人都是片面的。
我们之所以只能用眼、耳、鼻、舌等感官去了解世界,就是因为自己充满了业力,生存在这坚固而精密的业力之网里,由于自己的心没有清净,所以业力所成的感官善于挑别人的毛病。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因此,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如阿底峡尊者告诫:“不寻他人过,宣扬他人德。”仲敦巴尊者也说:“闲置他人之过即是善!”
且嘎瓦尊者说:“勿说缺支节……勿思他人非。”不要说他人破戒等过,不可思维一切有情,特别是进入大乘道者的过失。有些居士喜欢以自己的老资历去挑初学者的毛病,本应好好去引导初入门的人,却热衷于观察他人的过失而加以羞辱,这是不具慈悲的表现。对于初入门者,我们本应起到表率的作用,反而因此令人对佛法产生邪见,这有很大的过失。《佛子行》的作者无著菩萨说:“闲言碎语没有意义,增长不善,特别是由于诋毁他人,自己本来不高的功德上面,又落罪障,增长贪嗔,尤其划分法与人为三六九等,加以诋毁,是很可怕的。”“由于嫉妒,诋毁法与人,自善衰落,又扰乱他人心。因此,除了决定利益他人外,不可说他人过失。”我们看到别人的问题、挑他的毛病,别人同样会看到我们的问题,也会挑我们的毛病。因此,要避免道友之间的不和谐,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方法是通过闻思修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另外,阿底峡尊者对此曾说:“那些具法眼的人见初学有情,生大师想;见到一切有情,生父母子侄想!”
特别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只要是四根本戒清净的出家人,我们都不能评论其是非。有些居士以自己的好恶批评出家人,对这样的劣行一定要引起重视。我们应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出家人,他们也是人,而且大多是希望能用佛法转化自己的凡夫,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想象去神化这些披着僧袍的修行人,也不能以自己个人的标准去观察,发现出家人不能满足我们不切实际的臆想,便大加指责他们的言行举止,这种语业恶果非常严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