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七课(二)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2018-09-15 11:26:0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七课(二)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第三十七课(二)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常常有人稍微做了一点财物布施,就觉得自己很重要、比其他同修更有优越感,傲慢自大溢于言表。其实,不论是财物的供施,还是进行法布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傲慢心只会直接阻碍我们修持的提高以及折损福德。况且,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理所应当帮助别人。修学大乘佛法原本就是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而不是相互嫉妒、攀比。我们要看清自我的各种伎俩,自我往往用佛教徒、做功德等冠冕堂皇的外观作为精巧伪装,把轮回的习气渗透到学佛中来,以此巩固自我对我们的控制。因此,应该谨慎守护身口意,一旦觉知内心的傲慢就要立即觉醒;如果自己确有不善,就要及时断除,这正是日常把佛理转化于生活,把生活转化为内在体悟的实际修持。


   有时,我们也会举着学佛、修行的招牌,逃避工作和家庭责任。如果我们真的足够虔诚,到寺庙或静处专修固然很好,可是以学佛为借口逃避社会责任,这并不是佛子应该做的,不仅没有对生起菩提心和了悟智慧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让自己的凡夫心变得更强大,在与自我抗争的战场上又会一败涂地。那时,心思既没有真正用在闻思修上,又远离了菩提心和空性慧,内心空虚毫无着落,只喜欢到处乱跑,今天跟这群师兄聚会,明天跟那个师兄品茶,所谈论的无外乎都是贪嗔痴的内容,这种生活状态持续下去,逐渐会变得非常懒惰,放弃工作、疏离修行,暇满人身由此失去。至此,自我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自我有时也会伪装成为一位为人指点迷津的老师,热衷于去“慈悲”教育他人。坦白地拷问自己:是否对闻思修的能力有了真正的自信?有的人出于自我虚设的面子,整天对人夸夸其谈,指点他人如何改善生命、如何修持正法,哪怕所讲都似是而非,却出于自私的动机而置因果、良知于不顾,利用各种手段,使自己至少看起来正气凛然。为了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以便获取利益,哪怕宣讲最精妙的大乘教法,也都变成了虚假伪善的恶行。正如颂词所说,将自己精心伪装成一个修行人,但所作所为皆为非法。


  一旦没有自我检视,我们稍微学了一些佛教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修持境界,对人对事比谁都执着,却伪装成卓尔不凡的佛学精英,经常把各种深奥的境界挂在嘴边高谈阔论,谈到空性一套一套的理论脱口而出,极为擅长引经据典来论证,俨然一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模样,时常以“大居士”自封。甚至模仿高僧大德的行为,为别人念一句咒语、吹一下佛珠,谎称这就有加持了,应该拿去送给别人,以此消灾免难!就在这一念之间自我就铸成上人法妄语的大错,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将自私自利掩饰得更好,偶尔也做一些功德,目的也都是为了证明自我,这一切假象其实只能证明自我很强大,这就是典型的“佛油子”。知道得再多,却没有运用到自心,反而把知识当成傲慢自大的资本,傲慢与自欺就成为不能和佛法相应的最大障碍,这种状态下,内心肯定和正法是背离的。所以,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里写道:“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飘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要知道,修持得很好的人,法已融入自心,他们永远都保持低调,真正得到法益的就是这些人,他绝对不会去做任何形式上的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如同珍贵的宝石,永远都沉在水底,绝对不会漂到水面上。当他们对空性确实有认知和体会时,对别人宣讲是能够帮助他人的。如果换成“佛油子”,情况则截然相反,自己都一知半解,就信口开河,而且实际也离空性境界甚远,这样对自他没有任何帮助。若不反观自心,这种过失似乎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其实我们很快就可能重蹈覆辙。


  当我们的生命被自我掌控时,只会被虚伪粉饰。比如师兄弟之间相处,表面上相互关心,行为上也在恭敬地为他人奔走效劳,背地里却总是喜欢传播他人的隐私。有的人喜欢逢人便夸:“你修得太好了,好到皮肤都变得光滑了”,这类虚伪的甜言美语毫无必要。也许因为通过禅修而心平气和,从而导致生理机能平衡顺畅,产生这样的功效也是可能的。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检视自己学佛的动机,到底是为了出离轮回,还是只为了让轮回生活过得更好,否则,在模糊不清的动机中,很容易成为虚伪而矛盾的形象修行人。因为没有养成反观自心检视自己的习惯,即便存在明显的错误,自我从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立场有问题,总是能找到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人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因此,贤者都主张实实在在地做人,尽量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地用佛法来修正自己的言行,有利于重塑完美的人格。反省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大多是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再多再好,只会增添语言的恶业,固化坚硬难转的凡夫心。


  有的居士还没有良好的闻思修基础,就急于兜售自己的信仰,拉别人跟自己信佛。虽然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利益,但要辨析清楚到底是出于慈悲他人,还是为了证明自我的正确——“你看,我真的非常正确,连我选择的宗教信仰都那么正确无误,我选择的上师也比其他上师要优胜!”基于这种自我推销,不自觉地跟别人游说,一旦他人不接受、不信服,就开始抱怨其没有善根、缺乏福报,要遭恶报之类的话,这就是自我显现出的粗重心行了,除了造恶业之外,不会有任何正面的意义。因为内心的我执,很容易将佛法转变成世间法,为了聚集人气,利用这些做法达到证明自我“很虔诚、有能力”,但自我却从来不知道这是过错。


  家庭生活也一样如是表现,比如你信佛而配偶不信,于是整天在对方耳边唠叨:“你没有善根”或者“你的业力非常深重”。越是这样强势的证明自己的信仰正确,就越令人反感,配偶离皈依佛门就越远,因为你的动机是自私的——只为了证明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因此采用的推销方法也必然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自己具备良好的行为与人格,根本不用刻意推销都会自然感化身边的人,他人从心里能感受到我们的变化和学佛的利益,自然就会产生兴趣,根本无须唠叨。


  有的居士自以为在世间交结广泛,或者做的贡献多,自认很有权威,在师兄弟团体里居高临下,动辄像领导般发号施令。当然,这里一定要分辨清楚,是出于纯洁的发心还是出于自我的优越感,若是后者就远离了修学大乘的根本,这将导致所做的一切都变成世间法,除了滋长我执还会导致师兄弟失和。


  更有甚者,还随便乱传善知识们说过的话,歪曲、编造善知识的嘱托:“他是这样讲的……。”自己俨然就是上师的代言人,甚至未经上师的开许,自己擅自组织大家,搞各种各样的活动,目的就是要达成个人的私利。因为自己毕竟不是善知识,要集中大家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挖空心思找一些放生或共修的借口来召集大家。届时,便设法挪用大家发心放生或做善事的款项,美其名曰是用于请法物去结缘。甚至为抬高自己,谎称与某位高僧大德的关系密切,那位成就者对自己非常重视等,将大家累积的钱当作个人的去供养,等于把他人做的功德转移到自己身上。或者为牟利贩卖佛经和佛像,出卖自己的信仰和良知,为了促销,将商品吹嘘得神乎其神,为自己播种了无量的恶业种子。智悲光尊者说:“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作无与伦比的罪业。”……这些行为是非常不如法的,笼络别人只为满足一己之私。这样不但容易引发争端与混乱,更会让别人对上师善知识产生邪见。自我强大到这般境地,实在害人害己。


  若疏于反躬自省,因为对自己错误的无知,会上演层出不穷的闹剧。例如,有的居士基于宗教狂热情绪,完全不观察传承是否清净,利用集体学习的机会,把其他不知情的师兄甚至师兄的小孩也一并拉到这种团体里去,这种行为很恶劣。本来他人已经有一个很好的系统闻思修的学习因缘,可是由于我们不检视自心,不辨真伪,甚至可能发生将人们领入邪教的情况,使得原本虔诚的佛教徒,放弃了原来的信仰而改学邪教,这是极为严重的恶业。

 

  总之,作为一名大乘行者,要时时检视自己的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用各种标准去揭他人的短、挖掘他人的缺点。其实,看到别人的过错,正是自己缺陷的外在投射,这恰恰证明了自心的不清净。华智仁波切也这么告诫:“……(宣说上师的教言)也都是为了使大家对照自己,如应受持列举的,不应以此作为看他人过失的窗口,而应作为向内观察自己过失的明镜。并详察细审自己到底是否有这些过失,若有则应正确认识,彻底断除过患,使自心自然趋入真实正道,改变自相续。”


  阿底峡尊者说:“不观他过观己过,己过应除如坏血。”“当宣扬自己的过失!”如果不去面对自己的过失,那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仲敦巴尊者也说过:“能够自我揭露过错才是智者。”

 

   夏吾瓦尊者这样自我呵责:“自己重大过失也不觉察,他人微细过失也能觉察的此人。”


  无著菩萨也这样自嘲:“没有任何学识和贤善的功德,却希望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个很好的修行者;自己的过失如须弥山般也看不到,却观察他人微尘般的过失;内心被自私自利裹挟,却高调放言利益他人;假装正在修行佛法,其实只想达成今世尘务的自我成就;不检视自己的过失,只擅长于自欺。”


  可见,圣贤智者们都一致将检视自己的错误作为修行的重点,我们这些后学之辈理应秉承其道。


  通过学习,我们也许可以在理论上明辨是非,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教理运用于生活中实修,我们的心仍旧像野马般狂野不羁,我们的生命仍然被无明掌控而不能解脱。而要获得对心的彻底掌控,没有任何人能够替我们做到,唯有靠自己不断运用正知的显微镜,毫不自欺地检视自己,才能认出言行举止的污垢与瑕疵,看清心念的状态是否符合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的标准,并对错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届时,我们的心才得以控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