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飞月1999
云飞月1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76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七课(一)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2018-09-15 11:17:54)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七课(一)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第三十七课(一)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在实修二谛菩提心的过程中,必须以五种菩提心的学处来配合修持,目的是帮助行者生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五种学处的第一部分“修学六度”前文已做了具体介绍,现在讲授第二部分“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正如修学六度是大乘行者的轨道,同样的,修学经中所说四法是佛陀对大乘行者心行规范的要求和指引,目的是为了削弱和粉碎自我,最终断除对自我的执着。


       修学经中所说四法所阐述的内容,出自于《劝发增上意乐经》,其中包括四个修学项目:1、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2、断除谈论菩萨之过;3、断除对施主及其财物的贪执;4、断除说粗恶语 。

 

 

1、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


颂词曰:

若未观察自错误  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己  断除过患佛子行


颂词直解:

       我们如果没有检视自己的错误,就很容易变成貌似修持正法,实际上却与佛法相悖,只是一种虚伪的形相。所以,时刻审视自己的身口意,断除过患就是佛子的修行。


       作为大乘佛子,意欲利益众生就必须要懂得反躬自省,认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为的善恶,发现错误立即断除。如果没有时常反观自己的过错,难有修行上的提升。正如博多瓦尊者所说:“凡夫位时,利益有情的方式主要就是断除自己的过错。”


       只有知道错误的来源,才有改善的可能。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凡夫的见地:从世俗谛的角度上看,本来诸行无常,而凡夫却认为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恒常的——这就是常执;本来有漏皆苦,而凡夫却认为无常易逝的事物都是快乐的——这就是乐执;从胜义谛的角度上看,本来诸法无我,而凡夫却坚定地认为人我和法我是固有实存的——这就是我执和法执。我们没有四法印中的无常、痛苦、无我这三种正见,基于错谬的见地造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根本误解,无法超越苦乐等二元对立,达不到生命最原始寂静的状态,却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语言、心念找到各种强而有力的依据,毫不怀疑地坚信自我的看法是正确无误的,这才导致了一切困难苦楚。


       在谬见的支持下,即便自己有须弥山一样巨大的过失,也视而不见;尽管自我充满迷惑,却感觉良好地自认为是个修行人。同时,由于自己内在缺乏福德的缘故,会将他人的恭维当作不凡的佐证,由此使自我得以持续地膨胀。而实际上可能只是自我披着“修行人”的伪装,道貌岸然地从事非法的业行,为了今生今世的蝇头小利,跟从着无明党同伐异,坚持错误却毫不知晓。当生命中充满的各种负面情绪泛滥时,一错再错的结果就是累积了无量的恶业,有的恶业在此生中就会爆发出来,最终造成巨大的挫折和痛苦;从轮回的角度看,来世还会无可避免地遭受恶趣之苦。因此,不检视自己的错误有着极大的潜在危害。这就是为什么佛法强调修行人不应把教理用于审视他人的原因。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何时在造恶业也全然不知。 如果不检视自己的错误,不修正自己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德或者大居士,实际上名不符实,内心与正法背道而驰。又或者,即使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过失,却没有勇气断除内心的愚痴、贪婪、自大和不安全感。所以,不要放任自己身、口、意的错误,要时常细致观察、随现随除,这就是佛子检视自己的过错而断除的修持。正如佛陀在《因缘品》里说:“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入菩萨行》中也说:“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从另一个角度看,为避免他人对三宝不生信心,大乘行者检视自己的错误而断除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代表大乘佛法的佛子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身语意并杜绝恶行,会令他人对佛法产生错解,进而丧失信心甚至诽谤,并由此堕入恶趣,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我们自己也将罪责难逃。关于这一点,《慧海请问经》中说:“一法摄大乘,即为观察自己的过错,随护一切有情。”能够涵盖大乘唯一的法门,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而护持一切众生的利益。《正摄法》中也说:“守护他不信者,即守护戒律。”《菩萨别别解脱经》中说:“观察不令世间信者而祛除!”因此,大乘佛子既要善持自心,也要善护他心。


       那么如何检视自己并纠正自以为是的错误呢?其标准又如何把握?遍智佛陀早就给出了答案,只要符合佛法标准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其核心标准就是:我们内心的见地和言行符合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


       佛子对于自己言行的要求,正如《集学论》中所宣说:“断除无果行……”应断除的众多情况,包括没有利益他人的事及果,以及令他人不生信心的因缘等。《入菩萨行》也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当我们身体准备要行动,或者准备要说话的时候,应当先观察自己的动机,安稳妥当地去说或做。更进一步,甚至细微到了:“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世间所不信,随俗避讥嫌。”只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任何细小举动,哪怕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习气,都成为佛子要挑战的对境。因此,细致观察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断除,这就把修行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作为自己反观自心的明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我们无法一一列举所有不如法的行为,因为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相同,由于这里是讲述菩提心的学处,因此,侧重于列举那些比较容易发生在居士、修行人身上的问题。


       有的人热衷于跑道场,乐此不疲,像公关经理一样忙里忙外,仅仅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如果只是单纯地寻找高僧大德,向他们求法,这是正确的,历代很多成就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也依止了很多具德上师。但他却是为了广结人脉,炫耀自己见多识广,以便运营世间的事物,比如搞营销、攀关系等,甚至在别人面前伪装成虔诚的佛教徒,而且还是许多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护法。实际上,他本人的真实动机并非如此。


       每当我们见到他人这些状况的时候,会觉得很难理解,但过些时日同样的状况出现在自己身上时,却觉得无可厚非。诚实审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行事的真正动机是否如法?如果确实是以纯净的善心去帮助别人,为弘扬佛法做一些事情,当然是可以肯定的。但心中还没有对佛法生起定解,陷进事务之后内心最初的动机就可能悄然变质,最后沦为世间八法,表面看起来是在做功德,实则在造恶业。


       世间人大多忙于世间法,根本没有时间闻思修,自己都没有任何修为,充满私心却妄图帮助到别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比如,两个不识水性的人同时掉进河里,虽然都想要帮助对方脱困,但各自都难以自保,怎么帮助对方?佛子要想有效地帮助众生,首先对佛法要系统地闻思,并通过实修在心中对菩提心和空性生起一定程度的体悟,具备这样的境界,才能够真实有效地帮助众生。


       有的初学者,出于对三宝的恭敬和信心,便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学佛的人都应该是慈悲善良、道德修养好的。基于这种盲目的看法轻信他人,以至于上当受骗;或一旦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又大失所望;或当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又大加指责,由此产生挫败感,甚至使之退失学佛的信心。


       佛法以大悲平等摄受众生,任何人只要有意愿皈依学佛,具德善知识都会满足他们的善愿,但这并不意味着凡夫皈依后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人,皈依只是他转化自己的开端而已,也许有的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甚至还不如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因为凡夫都有很重的贪嗔痴习气,学佛只是表示愿意改善和转化自己,并不等于已经实际做到了。因此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身为佛子,重要的是用佛法来改善自己,而不是用佛法去衡量和要求他人。


       有的居士试图把具德善知识据为私有,阻挡其他人亲近。如果是为了让善知识有更多的精力去弘扬佛法,在他们休息时,避免其他人打扰是可以的。可是若把发心与习气掺杂在一起,这么做仅仅是为了独占善知识,那就不对了。善知识要利益众生,自会有他的安排,我们作为弟子,若因为私心而设置障碍就是在造恶业了。


       因为各人的师承不同、所修法门不同,在学佛的团体里很容易出现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现象。其实,我们都是佛陀的传承,刻意划分帮派之别毫无道理。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凡夫心中没有菩提心,没有生起对空性慧的定解,为了使自我更有安全感,令自我的领域免受动摇和侵害,于是用拉帮结派的方式来加固自我的阵营。这么做,一方面会给佛教团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自己也造了很大的恶业,这就和我们断除我执超越轮回的本意相背离了。如果通过检视自己的错误,对于拉帮结派的行为产生质疑,这种分别的力量也会随即受到遏制;如果心中真实地生起了菩提心,也不会再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的居士相互攀比所做供养的多寡。不论谁来做功德、用任何方式、投入多少力量,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修行,功德大小是由发心决定的,而非数量。我们对他人的任何善行都应该真心随喜,由此也能增长自己的福德。而不是将“你念了多少咒?修得太好了,太了不起了!你做了多少功德,太随喜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这么说,只须内心真诚随喜,而不该口是心非地嫉妒和攀比:他做了这些功德,目前我还没有能力,明、后年我要比他做得更多!如果这样想,就不是随喜,而是出于嫉妒的攀比了,那带来的只有负面的意义。居士之间很容易有嫉妒的情况发生,不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别人哪方面稍微比自己好一点的时候,自我就受折磨了,于是用嫉妒对方的粗重方式来证明自我的重要性。由于我们没有时时检视自己的错误,貌似修行人却没有用佛法来对治自心的无明,导致动机和行为都是在造恶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