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六课(二)菩提心的学处之智慧度

(2018-09-14 11:17:2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六课(二)菩提心的学处之智慧度


第三,修持智慧的必要性


       修持智慧的必要性体现在没有智慧的过患和具备智慧的利益两方面。


1. 没有智慧的过患

       从世间的角度讲,没有智慧带来的过患,就是无知。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不明事理,不懂因果、因缘,看不清真相,由于无知或一知半解,对事物的状态和分析往往过于主观和片面,容易造成误判,遭遇悲情人生里的各种兴衰落寞、起起落落。例如,热衷于购置物业却对建筑品质一无所知,难免会买到有质量隐患的房产;对农业和工业知识毫无了解的人,面对超市里鱼龙混杂的商品,也无从辨别自己放入购物篮里的食品是否危害健康;对医学常识和自己的健康状况毫不关心,则会病急乱投医……因为无知愚钝,所作所为尽是颠倒错谬。可悲的是,出于维护自我的颜面,越是没有智慧的人越容易夜郎自大,听不进别人的金玉良言,一味傲慢、固执己见。


       凡人其实都具有极端的思想倾向,比如春风得意时的自我膨胀和落败失意时的妄自菲薄,这时的极端思想妄念,会让人变得肤浅。例如,大多数父母都十分关心子女的教育,但是由于父母自己不具智慧,不重视帮助子女树立最重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不在为人处世之道上善加引导,只是粗暴简单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跟风学习各种技能。因为羡慕某人琴技蜚声国际,许多父母就强制孩子哭着练琴,全然不顾孩子的天分及喜好,认为只要舍得花钱请名师授课就能培养出人才……这类强加的意愿导致子女独特的亮点被掩埋,充其量也只能培养出道德观念缺失的匠人。总的来说,没有智慧就是偏离佛性的状态。若无智慧,不仅不能成办今生后世的任何功德利益,更会使十二因缘的轮转有了推动力,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无明黑暗。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没有智慧带来的隐患就是无明与愚痴。如果没有智慧,我执和法执永远都无法断除。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意思是,佛陀都是为了令众生获得智慧而宣说的一切善法,如果没有智慧,无论怎么努力修持其他的法门,也无法使我们成佛。最现实的例子,我们在实修佛法的时候,如果对所修法门的原理都不理解,对仪轨的字句意义一窍不通,是根本无从修起的。


       智慧度就像眼睛,不具智慧之眼的布施等五度,就会像一群盲人一样迷失方向。《般若摄颂》中说:“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意思是,无量的盲人没有向导的引导,甚至连脚下的路都看不见,又怎么可能沿路走到遥远的城市?同样,布施等前五度的一切修行,若离开了智慧,就像没有眼目引导一般,不可能达到一切种智之城。《大智度论》也同样指出:“五波罗蜜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意思是如果没有修三轮体空的智慧,六波罗蜜的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样,无论多么强壮也依然会迷路,必须有向导的牵引才能去到解脱的城堡。如果没有般若智慧的指导,单凭前五度无法获得菩提果位。


       无可否认,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和静虑等一切善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积聚功德,但它们仍然与世俗谛紧密关联,善业的果报也就局限于轮回世间。没有智慧的伴随,就不能圆满地令我们离于一切造作的功德,无法证得胜义谛的本初法性。事实上,没有智慧,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和静虑也称不上是“波罗蜜”。离开了智慧,哪怕我们修持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能解脱生死轮回,无法越过无明痛苦的大海而超越轮涅。比如,我们在进行布施时,若缺乏从实相智慧的角度来认知,误以为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境、布施的行为这三者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基于这种错误见地的布施,就不是圆满的布施甚至是无用的布施。同理,持戒、安忍、精进、静虑的修持亦然,不从三轮体空的智慧高度去修持,就无法获得正等正觉的佛果。


2. 具备智慧的利益

       具备智慧的利益,与前者恰恰相反,能成就今生后世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功德。


       从世间的角度看,世人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面对困扰总是求助于他人,既不现实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当我们具备了智慧,就能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一切问题自然都能迎刃而解了。因此,如果通过学习,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明事理并具备敏锐的辨析力,会对生活中的一切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为自己,更为他人带来具有正面意义的影响。我们凭着智慧,能够了解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品质,懂得为自己、为他人规划人生、家庭、事业、财富,智慧所呈现的合理性判断,能避免许许多多误打误撞造成的挫败和悲剧。智者善于把握一切善因缘顺势而为,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恰当的方式令事业风生水起。他绝不会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在缺乏消费能力的地方发展奢侈品的生意;也不会在跌跌不休的大熊市中孤注一掷地投入所有资产,臆想着资本的复合式增长。出于对自身优劣势的了解,智者只驾驭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业,从不去做盲目的扩张,因为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贪婪之举,是拿短暂的人生做一场豪赌,注定会埋下苦因,未来灾难的苦果就无可避免。所以,智者能够有主见、知足地过着健康、平和、有追求的幸福生活。


       从出世间的角度看,智慧能带来五道十地的功德。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讲:“般若波罗蜜,四圣者之源。”可见,无论是小乘声闻和缘觉要得到阿罗汉果,还是大乘行者要得到菩萨的果位乃至究竟成佛,都要依靠般若智慧而获得。在《十地经》和《入中论》里,将见道后初地至十地菩萨的种种功德逐一宣讲。例如,初地菩萨能在一刹那间亲见一百尊佛陀,了悟这一百尊佛的加持;能在一刹那间安住一百大劫,精准的知悉百劫前后的事情;能在一刹那间出入一百种禅定;一刹那间动摇和照亮一百个世界;一刹那间用神通力令一百个众生的相续成熟;在一刹那间前往一百个世界;在一刹那间打开佛陀的百种清净法门;在一刹那间化现百位化身、每位化身又会显现百位菩萨眷属……这一切在我们凡夫看来不可思议的境界都来自智慧,由于凡夫有限的狭隘视角和成见,大多数人听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只会认为是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但在具有胜义谛智慧的菩萨境界里,这些初地境界还仅仅是起步,这些超越世俗二元概念的功德,随着修道境界的提升,二地菩萨至十地菩萨之间还将发生更不可思议的递增式巨大量变,菩萨的境界也会逐级由百上升为千、万、亿乃至百千万亿甚至无量微尘数!如果没有无可限量的开阔智慧,也不可能展现出如此之多的利益,到了十地菩萨的境界时,更能一刹那之间在自己每一个毛孔中,显现出无量佛菩萨,在一一毛孔中显现出无量众生……如果这些智慧带来的利益已令我们震撼不已,那么以智慧根除我执和法执而证得的圆满佛陀境界,则更像全然无染的晴空中呈现出的一轮皎洁明月,佛陀彻底离于无明烦恼和染污遮蔽,这种生命最圆满的状态显现出的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三身、五智、一味、八功德、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这一切,都得益于智慧波罗蜜多与善巧方便结合的修持。所以,《般若经》中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一切的修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就如同百川归海一样,用三轮体空的智慧去引领佛子的一切修行,才能成就遍知佛果。


       龙树菩萨讲:“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就像证悟的瑜伽士,具备了空性智慧,要以行持六度万行的方式利益、度化众生,不会有什么困难。


       《般若摄颂》中说:“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学习慧度者,说摄一切度。”智慧对治二障的原理和必要性,在《宝性论》《入菩萨行》等众多经论中多有详说。这些教证开示了修持空性,通达无谛实的最胜智慧以及需具备的方便。也就是,只靠对空性的理解不能到达任何大乘道,还需以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门的修持来配合,才是获得殊胜智慧的方法,这就是《经庄严论》中所说“智慧具方便”的意义。


       综上所述,具备三轮体空的智慧,在了解所修法门、修行者、修持的过程这三者本性的基础上,结合大悲与菩提心等广大方便,是证得遍智佛果不可或缺的因。所以,学习三种智慧,串修具有善巧方便的三轮空性,是佛子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必经修持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