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智慧度
菩提心的学处之:了悟之母——智慧。
颂词曰: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三轮空
修持智慧佛子行
颂词直解:
如果缺乏智慧度,只依靠前五度无法得到究竟圆满的证悟。因此,具备善巧方便和三轮空性,修持这样的智慧就是佛子的修行。
我们从四个角度来理解智慧度:第一,智慧的本性;第二,智慧的分类;第三,修持智慧的必要性;第四,生起智慧的方法。
第一,智慧的本性
“智慧”这个词汇佛教徒使用极为频繁,但智慧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可能去一探究竟的人并不会太多,若不弄清智慧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获得智慧,那么这个佛法最核心的精髓就只是我们脱口而出的空谈了。
一切佛法都包含在六度之中,前五度是方便,第六度即智慧。所谓智慧,是指通达大小五明的能力和已证悟的诸法实相这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辨析力,就是对所观察事物进行辨析的能力,这是属于相对的智慧,藏文的“希热”正是这个意思;另一层意义属于究竟的智慧,是经过辨析抉择并修证之后发掘的结果,即有情心中本来自然存在的原始智或本初智,包括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这是生命本初的状态,也是菩萨入定的境界,藏文的“益西”正是此意。在中文翻译上,“智”和“慧”常被习惯合并为一个意思,实际上,“智”就是明白一切事物的正理,即明空无二;“慧”就是智识,即抉择、辨析,了解一切事物现象的能力。藏文对智慧度的翻译明确倾向于“辨析度”或“智识度”的意义,第六波罗蜜就是通过辨析力达到解脱的彼岸。
智慧的本体是辨别法,如《经庄严论》中说:“慧正极抉择。”《集论》中说:“何谓慧?最极抉择法。”这些教证都在说明智慧的本体,是能够正确地分辨抉择所观察的现象,包括轮回、涅槃、道位所囊括的一切。
智慧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是认清世界和生命真相的工具,这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世界的真相本来如此。对现象的正确认识就是世俗谛的智慧,而对实相的真实了悟就是胜义谛的智慧。因此,世俗谛与胜义谛是对同一事物的现象与实相的认知,是一体的两面。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了解佛陀教导的基二谛和道二资,以此达成果二身。
关于二谛,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二谛之分别,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意味着,若不了解世俗谛,也不能了解胜义谛。
“世俗”意味着虚假、虚妄,之所以称之为“谛”,是因为在凡夫迷乱的分别心前,显现的现象非常真实,所以呈现的一切现象因果无欺,称为世俗谛。巴珠仁波切解释到:“迷乱心及对境是世俗谛的法相。”也就是说,世俗谛可以作为分别心所了知的对境,可以用语言表达,身体可以实行。虽然世俗谛是虚妄的假象,但是这些假象对我们凡夫来说都特别真实,因此世俗谛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佛教世俗谛的世界观是因果律和缘起法。所以,要认清世俗的世界,需要世俗谛的辨析力,辨析力是菩萨登地之前应具备的相对智慧,通过辨析力逐渐趋近胜义智慧。
“胜义”指的是真如法界、万法实相、空性、本性等,其实都是同一意思的不同称谓。之所以称之为“谛”,是因为在圣者自证智慧的对境中真实不虚,因此称为胜义谛。巴珠仁波切认为:“不可言思,超离心识就是胜义谛的法相。”正是由于不能用分别心思考,不能用语言描述,不能用身体实行,所以才称之为胜义谛。胜义谛是佛菩萨以所证智慧在全然离于戏论相的方式下现见的,也就是说已获得的证悟是登地菩萨的究竟智慧。佛教胜义谛的世界观是空性和四身五智的佛果。要认清究竟的世界,需要胜义谛的智慧。在佛陀的境界及菩萨入定时,只有胜义谛,而没有所谓的世俗谛,只是为了便于和众生沟通,引导众生了解胜义谛而权巧安立的世俗谛。
佛陀根据不同根器众生的领悟力,由浅到深地宣讲了不同程度的二谛见地,依此形成佛教的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这四部宗轮或学派。
有部宗对二谛的认识是:世俗谛是粗大五蕴等一切法。这些实体可以被分割或摧毁,毁坏之后这些实体就不复存在了;胜义谛是人无我和构成一切法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有部的行者通过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一无所得。对于法我,他们将色法和心识分解成不可再分的微尘和刹那,认为色法是无分微尘的自性、心识是无分刹那的自性。
经部宗对二谛见地的划分标准,主要视对境是否具有实际的作用。显现而能起作用的叫作胜义谛,也就是对境自相,能起作用的一切有实法。不能起实际作用的所有观念或概念名称都是世俗谛。例如,“水”的概念只是凡夫的意识所虚构的,但这种观念并不具有解渴等功能和作用,这是世俗谛;呈现出水的形态并且又具有解渴等功能和作用就是胜义谛。
唯识宗对二谛的认识是:一切万法可以涵盖在唯识三性当中,即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遍计执是凡夫以妄念计度种种因缘生起的现象,执取为实有;依他起是由缘起所产生的一切心和心所;圆成实是在依他起相上遣除了遍计执所开显的真如法性。唯识三性之中,遍计执和依他起是世俗谛,圆成实是胜义谛。
中观宗的二谛见地是:一切万法都是各种因缘组合而产生的,这是世俗谛。一切万法没有固有实存的不变本质,这是胜义谛。关于缘起性空的道理前文已详述,此处不再复述。
二谛并不是一套华而不实的理论体系,其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我们对这些二谛正见客观了解之后,只要接受和具备这些见地,对世界和人我的认识不再模糊不清,也就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看待事物的方式随之发生转变,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就有了取舍的标准,知道如何去观察辨析一切现象的本质,自然就建立起正确的根本价值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这些价值观为导向,在世间无论从事任何事业,遭遇任何人、事、物等一切苦乐际遇,价值取向将成为我们如何面对和抉择的判断依据。由于了知万法虚幻的事实,同时会更尊重因果业力法则,自然就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生命有了走向光明的启明星,这意味着内心对“人活着要追求的是什么”有了正确答案,也由此而能够创造积极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才会趋向幸福美好而不再滞留于迷惘中,更为实修佛法、远离无知无明、证悟实相奠定了根基。
第二,智慧的分类
智慧的分类有三种:通达世俗慧、通达胜义慧、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世俗慧是善巧五明的智慧;通达胜义慧是由总相(由思维、辨析、抉择得到相似胜义谛的总体认知)或现量证悟的方式通达无我胜义;通达饶益有情慧是通达能成办有情今生后世的无罪义利。
通达世俗慧的本质就是精通五明,属于相对的智慧,即运用我们能分辨的心,去思维了解事物的真实状况。我们所探索的一切,无论世间或出世间的学识,都包含在五明之中。世间学问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比如文学、艺术、医学、手工制造、信息技术、航天科技等,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所学的一切技能和专业知识,都涵盖在世俗慧的范畴之中。之所以要重视培养这些智慧,是因为众生都生活在业力所成的世界里,掌握相对智慧的意义就在于,能对所观察的事物明辨是非对错,远离蒙昧无知。通达世俗慧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和判断,驾驭常识和技能,最大化地体现我们所具福报的价值。任何行业精通之后,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也能获得自己追求的理想人生。而精通五明之中的内明,包括断除贪、嗔、痴的知识,以及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下的实践方法,这些都是在意念造作与分别之中进行的,因此仍属不究竟的相对智慧。虽然一开始必须依靠慧识去辨别明晰,但最终目的是令我们认清无明,进而训练断除无明,使超越轮回束缚成为可能。
通达胜义慧,是现量觉悟二无我实相。这种由证悟空性得来的真实究竟智慧,远离了思维分别,超越了二元对立。如果说通达世俗慧属于理论上的了解,只是纸上谈兵,那么通达胜义慧则是彻底了解世界的真相,不再被世间一切迷惘的幻相所网罗,不再在苦乐交织间颠沛流离,从而真实超越六道轮回。例如,登地菩萨入定的时候,远离一切戏论,这种大空性即是究竟的通达胜义慧。
通达饶益有情慧,是通达能成办一切有情众生今生后世的无罪义利。这样的智慧,重点是体现在帮助众生避免自害害他的罪业,获得世出世间的利益,这种慈悲就是智慧的价值,同时也是智慧的闪光。有了饶益有情的智慧,也就掌握了如何令众生的今生来世最能得益的正确方法。小而言之,亲友眷属、师兄弟能获得利益;大而言之,由于这样的智慧是无可限量的宏伟境界,所以,更能超越狭隘小我的范畴,长久地利益广大众生、利益整个社会。有智慧的佛子,能够充分了解人性和众生的根器,精于启发之道,在能够把握自心的情况下,启迪他人的智慧宝藏。具有这种能力的佛子,可以是战地记者、心理医生、国家总统、食品供应商、艺术家和教师,也可以是产品质检员、餐厅服务员、环卫工人等。无论佛子从事什么职业,饶益有情慧总是能够让他所从事的任何事业都具有价值。他可以用熟知的方式利益众生,在自己精专的领域造福大众。因此,这些具有智慧精神理念的活菩萨,全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效仿。相反,没有饶益有情慧的人,即使精通十八般武艺或擅长研发最精尖的卫星制导核弹头等技术,也可能贻害人间。一个凡夫没有宏大开阔的智慧,哪怕是由于过去的福报当上一国之君,他内心的五毒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