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六课(三)菩提心的学处之智慧度

(2018-09-14 14:44:02)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六课(三)菩提心的学处之智慧度


第四,生起智慧的方法


       人的根器分利钝,上根利器者天赋异禀,思维敏捷而清晰,目光敏锐且深刻,领悟力超强,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对他而言,学习任何知识都能轻易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比如,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藏地的殊胜转世者、古代的禅宗祖师等,都是上根利器的鲜活典范。他们并不需要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靠常规的学习来生起智慧,即便想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也无须经过特别辛勤的努力而很快精通。他们也不需要各类文凭或资格证书,就能在所处的时代出类拔萃。在常人看来,他们的成长过程匪夷所思。然而,异于常人的利根并非自然天成或得益于优质基因,而是生生世世积累智慧的结果,这种领悟力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就像银行卡里日积月累的储蓄金额,这一生只需稍加激发,内在的智慧潜能就会大放异彩。


       反之,下劣钝根者混沌难化,理解问题往往迟缓费劲,凡事抓不着重点,常常事倍功半,要达成某事必须大费周章。坦率地说,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属于钝根者,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无论多么自命不凡,回顾以往所挑战的那些令我们头大如斗的难题,就能知道自己的根器。其实,久远以来,佛法就一直在这世间展现其绚丽伟大,而我们直到现在却仍旧受困于贪嗔痴的轮回,这就足以证明根器的愚钝了。明白了自己的根器,就要放下自欺为“上根”的虚荣心。正因为我们愚钝,才需要付出更多辛勤的汗水,精进地按照普通凡夫生起智慧的方法,踏踏实实地次第前行。现在为觉悟而付出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白浪费,正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此生的智慧必然日益增长,还将把自己打造成未来的上根利器,被无明层层包裹的本初智慧才终会展露光明。


       智慧波罗蜜有三个层面,也就是获得智慧的三个次第:一、通过听闻教法而养成的闻所成慧;二、通过思考教法的意义而获得的思所成慧;三、从实修中生起的修所成慧。


       需要说明的是,闻、思、修三慧既可以是世俗谛的智慧,也可以是出世间的胜义谛智慧。只有具备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去闻思修,才能使智慧转变为出世间的智慧。同样是闻思修,但不同的动机和目标,闻思修所产生的结果和各自的作用也不同。


一、 闻所成慧

       闻所成慧是用听闻教法的方式形成的学识智慧。这种智慧最重要的目的,是对我们原有的错误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实际上也就是对轮回根基的冲击。


       从凡夫迈向解脱,闻所成慧是至关重要的,正如阿底峡尊者说:“未通达真实之间,需听闻,当听上师教授!”夏日瓦尊者也说:“未成佛之间,学习就没结束。成佛了,也就结束了。”有关二谛智慧的一切道理和传承,我们必须在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前听受,明确了闻思的重要性之后,就应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法器。一个合格的弟子听闻有关二谛的一切道理,比那些并没有多少闻思热忱的弟子,更容易体现显著的效果。各人的智力水平和学习热忱决定了是否能够如实理解二谛。身为佛子,我们要培养自己学习的热忱,正如普琼瓦尊者说的:“我们为了学习而把经书打开放在枕边,即便没有阅读,这种渴望学识的态度也值得尊重和赞叹。如果根本不了解佛法却声称要修行,你修什么呢?” 


       在听闻和学习教法的阶段,应像蜜蜂采集花蜜一样孜孜不倦,综合全面地学习教法的真实义。如果福报具足,佛子应研习所有的教法,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经一论。佛法甚深而广阔:甚深的教法解释了空性;广阔的教法解释了五道、十地的次第。这些内容除了记载于经典之中,也广泛的包含在诸大论师所造的论著之中,这些论著以更简单明了的方式来阐述智慧与方便。我们只有经过充分的闻思,才能在内心建立起完整、正确的教证体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过活,从事任何行业,只要想过得更好、活得更明白,就应该增长知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广泛学习的重要性,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甚至说:“菩萨不学五明也难成遍知。”从古至今的圣贤智者们,他们的智慧大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和传承下来,要增长智慧,阅读这些历经千百年检验的宝贵经论是捷径。很多人没有阅读学习的习惯,学识不可能自发增长,也不可能仅靠自己苦思冥想就能闪现。闻所成慧是靠博学多闻得来的,我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是一种福报的体现。愿意多看多听,最起码也能增长见识,博学和多闻对我们建立正见至关重要。


二、 思所成慧

       思所成慧是思考教法的意义而生起的智慧。这种智慧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此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仅仅听闻教法可以消除粗大的疑惑,但不足以削弱和消除内心的无明。生起智慧的第二个次第,是在听闻教法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理论上的了解以后,不停留于字面理解,转而通过深思教法,更细致深刻地认识二谛,并提炼其中的精要,用这些正理与自己心中的谬见辩论。如此反复探究、多角度观察以遣除疑惑,并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如此一来,教法就不只是停留在肤浅的知识层面,对二谛智慧的正确含义也得以确认,对于佛法生起真实的清净信心,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对稳固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这个阶段,不论内心有什么样的疑惑,我们都必须仔细地思索,这对我们生起净信是有决定意义的。如果不去面对内心的疑惑,它将永远是一个潜藏在内心的问题,就像潜伏在灌木丛中的猛兽,等到时机来临时,出其不意地攻击我们的弱点,摧毁我们的信念和决心。所以,佛陀鼓励他的弟子有合理的怀疑和释疑的方法,圣天阿阇黎也亲口说过:“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摧毁三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经论词句的意义,明晰哪些教法所解释的意义属于暂时的、方便的世俗谛;哪些教法所解释的属于直接究竟的胜义谛。由于胜义谛的智慧更为重要,为了通达其真义,我们应在这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要在上师善知识的帮助下,厘清所有大大小小的疑虑与似是而非的模糊点,这样就能避免未来在修道上可能产生的差错。当我们实修教法的时候,因为具备完整的知识和操作技巧,所以能够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状况。我们对教法越是去一再地深思,就越能了解教法的真义,这种了解增进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对成佛之道更有把握,对实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根本价值观的决心也更为坚定。


      《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智慧不应与世间脱节,佛法与生活原本就没有鸿沟。世间的智慧也需要通过辨析、验证来获得。虽然喜欢思考是智慧的征兆,但并不表示就一定能够增长智慧,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考方法与方向,即便抓破头皮也不见得能够想明白,这个时候听闻带来的指导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旦方向和方法都正确,越是用功就越是能收到智慧果实的回馈。这种状态下,闻思佛法就能增长智慧,智慧又可以促进我们掌握一切世间、出世间的技能、知识和思考力,随后这些知识和技能又能很好地为修行佛法、利乐有情服务,这就是良性和谐的共生共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